马营村的建制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马营村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村子,新石器时代,今马营村一带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村子起源于战国末期,当时为秦国的战马饲养基地,故称马营。目前存有“马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和汉代。遗址东西475米,南北510米。东至张西亭宅西山墙,西至马营水库东坝,南至马营水库二档北段,北至村渔塘北边东西小路。
蜀汉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诸葛亮兵出骆峪伐魏,骑兵部队在此扎营。元朝末年,蒙古军溃逃于周至,放马渭河南岸。圈马于此地。七个相连自然村原皆有高 大坚固的城堡。此地因战乱二次牧马宿营,得名:马营堡村,简称马营村。明、清两朝马营属南旺里,民国至解放初属永和乡。后属城关社二曲管区辖。1984 年属候家村乡至今。村人口头流传,最初在此居住的七家。分别是郭、任、陈、李、舒、袁七姓。因沿岭凿窑而居,故称“七窑庄”。解放前还称过“南旺”,读转音成“囊府”。合作化时称“风火村”,文革期间改称“东风村”。目前郭姓主要集中于郭家堡和东村,任姓集中于任家堡,陈姓集中于陈家巷,李姓集中于西村,舒、袁两姓集中于马营堡。以往村民盖房取土,均能挖出古陶制品,具有一定的地质和历史考古价值。
马营村西侧的烽火台水库1957年11月城关公社组织劳力修建,1959年3月竣工。烽火台水库的所在地据传为西周时期京畿地外延的第一座烽火台所在地。烽火台总库容32.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2万立方米,枢纽工程有土坝、溢洪道和滚筒闸门。均质土坝高16米,顶长204米。涵洞出流0.4立方米/秒。该库位于黑惠渠灌区,水源主要靠黑惠渠西干渠14斗注水,也是该斗的蓄水工程,灌溉4000余亩农田。2000年以前水库均有蓄水,之后由于管理不善,水库枯水。枯水导致水坝下方的国营养鱼场荒废。
东风村西村西头有一眼泉,自古就涌现清凉透澈的泉水,以此泉水为主支行程清水河经过十余公里汇入渭河,该水道灌溉了周边多个村庄,因为涌出的泉水清凉透澈,名曰清水泉。但90年代末泉眼萎缩干枯,两千后该河道全部废弃,多数被垃圾填埋了河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