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描写浪形的词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2

1.描写观潮的成语

汹涌澎湃 气势磅礴 万马奔腾 势不可挡

《观潮》句子讲析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

〖讲析〗 这个句子,分号以前写浪潮的样子,分号以后写浪潮的声音,充分表现出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为这壮观的景象所震惊。

2、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讲析〗 这句话讲人们站在高高的海塘大堤上,望着脚下看不见首尾的宽阔平静的钱塘江。观察点先由高处向下看,再由近而远地观察。因为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景物是隐隐约约可见,而近处的景物在眼前是那样高大屹立。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在观潮时要按照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近而远的顺序观察。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讲析〗 “那条白线”是指大潮来的样子。“逐渐拉长、变粗”,是写潮水形状的变化。“横贯”,横着过来,是指大潮占满江面,迅速奔涌而过,说明潮水气势雄伟,来的速度很快。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讲析〗 这里作者连续用几个比喻句,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气势,那浪潮“犹如……”,那声音“如同……”其形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其声如山崩地裂,震耳欲聋。体现出了钱塘潮的“奇”,读后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为这壮观的景象所震惊。

5、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讲析〗 “一年一度”说明每年八月十八日钱塘江潮水最大,已成规律,吸引人们前来“观潮”。

6、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讲析〗 闷雷,声音低沉的雷,用比喻写出海潮初起滚滚而来的声音,未见其面,先闻其声,观潮序幕拉开了。

7、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讲析〗 这是写远看潮水从地平线上出现,“一条白线”,说明潮水很宽。

2.观潮中描写水面的词语

昂首东望 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 飞奔而来 山崩地裂 奔腾西去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1.浩浩荡荡

【拼音】[ hào hào dàng dàng ]

【解释】: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出自】:《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示例】:一时只见宁府大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流或水流等

2.人声鼎沸

【拼音】[ rén shēng dǐng fèi ]

【解释】: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示例】:广场这时已是一片锣鼓喧天,~。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人声嘈杂

3.山崩地裂

【拼音】[ shān bēng dì liè ]

【解释】: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出自】:《汉书·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

【示例】:这正是~有人见,捉生替死却难逢!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二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声势巨

扩展资料:

《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节选自《武林旧事》第三卷。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飒爽和观潮人群的惊叹不已,使读者身历其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