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十刘家畔村古会经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一年一度的春节古会,是河曲、保德一带农民们的重大节日。

收秋之后,天气上冻,进入农闲季节,腊月里办年货、糊窗子、写对子,张罗着准备过年,正月初五过后,各村的古会轮番上演,持续到农历二月二,才算是过了年。

古会是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也是接待亲戚、说媒相亲的好日子。每个村的古会都有特定的时间,例如,义门村正月初七、郭家滩正月二十、东关正月二十五,基本上每天都有。刘家畔村是正月初十,从正月初九开始,持续到正月十二,以初十为正日。

初五叫破五,破五之后,百无禁忌,开始筹备古会。筹备古会的总负责人叫“会首”,会首安排古会事宜,本村村民积极参加。记得我小时候,申请参加踩高桥,很早就开始练,只有踩得很好的人才能入选。

初十当天,进行所有活动。流程如下:

上午9点多,一队人敲锣打鼓,吹着唢呐,一家一户挨着转一遍。转到谁家门口,谁家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垃圾和香烟拿出来,送给转会的人。

倒垃圾的意思是送瘟神,垃圾收集起来后,统一倒进财神庙,据说只有财神才能降服瘟神,垃圾倒了,大吉大利。香烟一般送两盒,收集到一个袋子里,作为举办各类活动用。

转到每家每户门口,会停留几分钟,这时,全家人和亲戚,都从家里出来,开始响炮、观看,鞭炮、麻雷、礼花,炮声不断。有钱人家花炮多,没钱人家只有麻雷。或多或少,一家都不能少。

现在驻村企业越来越多,条件越来越好,转会时,除了传统的转会队伍,还有开着彩车的一队,彩车上有歌手拿着话筒唱歌,转到哪里,歌声就飘到哪里,给各驻村企业拜年。

上午转会这个时间,也是“讨吃子”(乞丐)挨家挨户讨吃的时间,在我的记忆里,陕西米脂的乞丐最多。通常,挨家挨户来到主家的大门口,莲花落伴奏,自说自唱,说唱内容有“玻璃窗子油漆门,这是一户好人家”等,说唱五分钟左右,朝着院里喊“掌柜的,给上些子吧!”,主家就挖一勺米,装到他背的袋子里。过去,家长教育小孩子说,“再不好好念书,就给你买个莲花落”。

下午2点多,开始唱下午戏,晚上5点多,开始唱晚上戏。一般都是二人台,剧团从河曲、内蒙请,以河曲居多。过去,晚上戏结束后,紧接着开始播放露天电影。

现在,家家户户都普及了电视,演电影不再有吸引力,逐步不再演了。我大哥刘建军回忆,1991年他回村里过古会,村里放的电影是《西安杀戮》,喇叭里播放的歌曲是《好人一生平安》,至今留有记忆。

唱戏期间,戏场是最热闹的,有各种摆摊的,是小孩子们的最爱。小孩子收点押岁钱,可以到戏场里花,一般都是卖吃的、玩的。吃的有碗托、果干皮、糖葫芦、瓜子花生等;玩的有橡皮筋枪、塑料枪、气球、洋切切等。

晚饭吃过,开始打灯笼。需要提前把灯笼粘好,每家一到两个灯笼,灯笼都是自己粘、用糊窗子的白麻纸和彩色的纸粘在秸秆制的骨架上。有四方形、六方形、菱形的灯笼,也有西瓜灯等个性花灯。打灯笼的人,上午到大队里领一根蜡烛,并登记名字。

和转会一样,敲锣打鼓、吹唢呐的队伍在前面开路,打灯笼的跟在后面,在黑色的夜幕下,形成星星点点的一条长龙。打灯笼队伍从大队出发,每家每户转一圈。每到一家,把花炮、麻雷拿出来响,响完了转下一家。

有时候,灯笼一倾斜,里面的蜡烛就会烧到灯笼上的纸。一不小心,整个灯笼着了火,就会变成一副难看的黑色骨架。每年都有人灯笼被烧。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同伴的灯笼着火了,情急之下,有调皮捣蛋的人喊“赶紧往谢踩”,结果灯笼被踩得稀巴烂,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其实着火了也不要紧,只是烧了外面糊的纸,灯笼还能用。

打灯笼转一圈,最后回到大队,每个灯笼奖励一盒烟,就是上午转会时收下的烟。农村没人排队,场面乱哄哄的,但发烟的人心里有数,不会多发,也不会少发。

打灯笼的回来,耍把戏的上场。现场人山人海,有小学生扭秧歌,高年级的踩高桥,年轻媳妇耍蓬船,年轻小伙子舞狮子,年龄大的一点玩大头人,还有个性的“二鬼丢跌”(二鬼打架)等节目,让人忍俊不禁、喝彩声不断。

多年来,刘凤财、刘富宽、刘二丑等都是老演员,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做出了很大贡献。

耍把戏结束后,开始放火器(烟花)。九十年代,刘根民电石厂赞助,火器要放一个多小时,五颜六色的烟花漫天散开,震天雷的响声惊天动地、各种礼花目不暇接。有的烟花还带小降落伞,小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去捡掉落的降落伞。

古会期间,也是一年一度接待亲戚的重要时刻。记得我小时候,村里过会,家里亲戚非常多,有二十多人,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候。

以上图片拍摄于2018年春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