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燕赵落叶飘 秋明长安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读《落叶满长安》有感

草长莺飞二月天,赵明老师赠寄了一套《落叶满长安》给我。感动之余,微信发了书费红包给他,怕他不收,写了邮费字样,只说感谢寄书相赠。但赵老师坚辞不受:“赠即是赠,从未收过任何人的邮费。你愿意读,我就很开心了。”厚厚的三本,欣然捧起。

“收回散乱的心,在文字里安一个家”,循着赵老师抹不去的童年记忆,我才知道,原来咸阳也有个钓鱼台;原来陕西不少地方管上学叫念书。赵老师居然经历了“扶眉战役”的前奏,我只从家乡的烈士陵园了解过这场战役。

为赵老师那些淹没在河里的札记叹惋之余,又对他坚持笔耕不辍肃然起敬,尤其每次开会学习或研讨辩论后赵老师总有文字写下所思所感。我也还算得上勤快,但每每写点随笔教育叙事之类还行,一提起写论文之类,就头疼,总是推三阻四,为此,没少挨批评。还是勤奋不足,疏懒有余,在专业领域储备不够,不能信手拈来的缘故。

跟着赵老师搬家的脚步,回顾自家变迁,感慨社会的日新月异;看到三根筷子立在清水里送鬼神,哑然失笑,小时莫名发烧生病之类,母亲也是这么整的,嘴里念念有词。确乎挺奇怪,不吃药不打针,稀里糊涂病真的就好了。现在想来,大约是心理作用罢。不过我认识的赵老师,跟体弱多病压根沾不上边。七十多岁了,精神矍铄,步履轻快,思维敏捷。想用“老当益壮”来形容,却又觉与他儒雅清瘦的样子不符,看看小区那些七十多拄着拐蹒跚摇晃,说话口齿不清的老人,赵老师精气神十足。

读罢往事,思念悠悠。那篇《祭母文》,读得我泪水滂沱。赵老师的笔,走心;赵老师的文,随性。无论是写语文名家,还是描走过的山山水水;无论是记长安名胜历史,还是绘人生百态,总能让我浮想联翩,勾连出一串回忆来,所谓的接地气,大抵如此。

第一卷,不过两天功夫,就读完了,甘之如饴。

第二卷,就读得很吃力了,全是理论课改与教学研究之类。我磨磨蹭蹭啃了一个暑假,总算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赵老师的点评和书信,赵老师不仅为老师们拨亮了一盏灯,照亮语文前行的路,更是点燃了一把火,激起老师们对语文的热爱。不粉饰,不尖刻,客观真诚,或长或短,一定是贴着课在评,在指点。记得我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这个题目吸引,优先去读,在赵老师中肯的评价里,顿悟应该如何传承月文化了。标题鲜亮的“颜值”,需要厚重的积淀来支撑。

浏览第三卷,不经意间发现,居然有赵老师点评我上课的文字,有点激动。

那是第一次见赵老师,应该是当时我在西安当代名师大讲堂执教《端午的鸭蛋》,他负责我这节课的评价。听说赵老师专注学术素养,评课从不留情面,有次在我们市某个知名高中评课,言辞准确犀利,句句切中要害,教研员都觉得脸上挂不住,更不要说上课的教师了。我有些忐忑,又有点期待。怕当众丢脸,又渴望得到指点。

后来赵老师用“新颖别致常态课,朴实无华真语文”来评价,我有些受宠若惊。赵老师在短短的40分钟里,看透了我的目的和想法,给予了肯定。发现了问题,让我看到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质疑和发现,要善于抓住课堂生成,加以利用。

这篇评价,当时赵老师发给了我,在之后的课堂,我就此注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质疑和发现还是引导的不好。这个瓶颈,需要继续突破。

我挺喜欢读赵老师的发言稿,不像一般大会那种官方的套话,每次内容,细读,没有哪一篇不是指向明确、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直奔主题的。我也常给别人写讲话稿,不想动脑筋的时候,就偷懒套用改造一下。读了赵老师的发言稿,才明白,世间就怕“认真”二字,凡事认真了,定会有所积淀。做人做事,来不得半点虚的。

只不过粗疏读了一遍,那些乡愁和岁月,已经住进心里。我将书放置案头,提醒自己,那些读不进去囫囵吞枣而过的文字,更应该好好研读,否则,语文要怎样教好呢?

今天是第34个教师节,又到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时节,想起敬爱的赵明老师,匆忙为文,权作节日礼物。“燕赵”与陕西无关,同为北方,叶落时节相近罢,为了嵌入赵老师名字强为之。若有斧正,不胜感激。

秋月郎朗,渭水汤汤,长安万户华灯上。感谢您为我拨亮一盏灯,燃起一把火,前行路上,有幸结识您,真好!

田玲写于2018年9月10日星期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