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欲(李商隐诗作)详细资料大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0

《人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一二句写自古以来都说天随人愿,世人竟然深信不疑,这其实错误的观念;三四句说秦地之乌早已白头人尽知之,而君王昏昏然竟不知,用燕太子丹的事迹来反衬自己的境遇。全诗言词激烈哀怨极深,其笔触气愤填膺、怒不可遏,也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人欲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李商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作品原文,注释译文,词句注释,白话译文,创作背景,作品鉴赏,整体赏析,名家点评,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人欲 1 人欲天从竟不疑 2 ,莫言圆盖便无私 3 。 秦中已久乌头白 4 ,却是君王未备知。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人:此处并非指单个的个体生命,而是指整体人民的概念。 2.“人欲”句:句意谓人们竟不怀疑“人欲天从”的鬼话。人欲天从,《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故改“民”用“人”。人,并非单个的个体生命,而是指整体人民的概念。 3.圆盖:指上天。语出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 4.已久:一作“久已”。乌头白:白头乌鸦,比喻不可能的事。据《史记·荆柯传赞》载,“燕丹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丹乃仰天叹,乌头尽白,马亦生角。”

白话译文

人欲天从这样的观念,竟然从来无人怀疑。相信谁也不能保证,天地永远公正无私。 燕太子丹为质于秦国,秦王清楚说明,只要乌头转白就可以回去。可是啊!乌头早已转白了,难道是君王尚未尽知?

创作背景

就李商隐一生的经历来说,令他至感不安的应该是宰相李德裕之远贬岭南。李德裕之被贬,表面上固然是由于“吴湘案”,但都知道,这是牛党白敏中上台后所精心安排的计画。主要是将李德裕及依附其左右的所有力量,全部铲除。(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载)。 近人傅璇琮曰:“今按《唐大诏令集》卷五十八载《李德裕潮州司马制》……今观制词,无一语道及昊湘之狱者,所举罪状多为虚辞,可见十二月之贬,吴湘狱尚未结案,白敏中等已迫不及待而贬德裕”(《李德裕年谱》)。 李德裕之被贬,在晚唐政治史上,是一件大事。对李商隐个人而言,当然也是一件大事。李德裕被贬,其他的有关人物,如郑亚、李回、魏铏、元寿、蔡京、李绅、崔嘏等人,无一幸免。李商隐与郑亚、李回、蔡京他们素有交情,这就令他更感徬徨了。平心而论,李德裕是一个治国的良才,“吴湘案”无论如何,不能构成李德裕远贬岭外的理由。这样的人,是值得怀念的。李商隐这首诗,应该是为了怀念李德裕。写此诗的时间,应在大中二年(848)冬,或大中三年(849)李德裕卒于崖州之前。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诗写诗人气愤填膺,以怒不可遏的笔触,戳穿天从人欲、上天无私的骗局,指斥朝廷听信谗言,陷害忠良。言词激烈哀怨极深。李商隐长期在外做幕僚,备受艰辛,日日思归,望眼欲穿,怨恨无极,君亦无知,天亦无公,故有此诅咒之辞,或者也是在为被贬斥和遭迫害的会昌将相鸣不平,未必是针对某人某事而发。 一二句谓自古以来都说天随人愿,世人竟然深信不疑,其实大谬不然也;勿言苍天最公道,天亦有私心也。天地本无私,人类则一定有私,人类之中的君主,自然难免有私。作者之意本想要说君主有私,却未便明说,便只好说“莫言圆盖便无私”。 三四句谓秦地之乌早已白头,人尽知之,而君王昏昏然竟不知也。李商隐用燕太子丹的事迹来反衬自己的境遇,上天是听到了燕丹的请求,确实是符合“人欲天从”的说法。但是李商隐的头发早已花白,上天却为何不让他这充满道德才学的人,为皇帝所知晓,成为辅弼之臣。这样看来,“人欲天从”的说法不过是虚妄而已。 此诗包含了激烈的政治讽刺之意,也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天是无意识的,认为“天”是有意识的存在是人认识能力处在较为原始阶段的看法。李商隐从个人的遭际出发,否定了这种说法。但是,不能就此简单否定“人欲天从”的说法实际上,所谓的“天”代表的是客观规律的存在,而人民意志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治学意义上的“客观规律”。如果统治者不呼应人民的愿望,那么百姓就会揭竿而起推翻他的统治。李商隐的错误在于以“个人意志”代替“大众意志”,这是他不能获得“上苍”垂青的缘由。

名家点评

清·何焯:此必行役既久,而切求归之思,故云。(《义门读书记》) 清·程梦星:燕太子丹为质于秦,唐时绝无相类之事。义山作此,或不得志于幕官,求归不得之寄慨也。“君王”二字,不必过拘,仅借其事以发羁怀耳。玩《楚泽》诗“刘桢元抱病,虞寄数辞官”,求归之证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上) 清·徐夔:诗似为赞皇崖州时作。赞皇之贬,当时有深快之者,如飞卿题卫公诗二首,痛诋之至,所谓“人欲天从”也。(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引) 清·屈复:乌头久白,怨非一日,而君王未知,故致叹于视天梦梦也。(《玉溪生诗意》卷七) 清·朱彝尊:哀怨深矣。(《沈辑评本》) 清·姚培谦:此言人心之难回也。大抵人能胜天时,善恶两途皆有。(分体笺注《李义山诗集》卷十四) 清·纪昀:(首句)“不疑”当作“可疑”。(《沈辑评本》) 清·纪昀:词意浅拙。(沈辑评)前二句不成语,后二句亦浅直。(《抄诗或问》) 清·冯浩:“人欲天从”,无私而竟有私矣。世间必无之事,乃竟有之意外。惟巧为自掩,故无由觉也,可叹深矣。与下二首(按《昊宫》《可叹》)同。(《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三) 清·冯浩:可叹深矣。(《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三) 清·张采田:二句盖言天意皆知其(卫公)冤,而无如吾君为群小所蒙,至死不悟也。(徐夔)说似可从。寓意难解……此类诸诗,所含比兴之义太广,终不如阙疑为愈耳……与《吴宫》《可叹》不同,冯说似误。又按,近见徐龙友《李义山集》批本,龙友名夔,何义门弟子,所解大同义门,间出新意,非僻即谬。此解颇较冯说深警。(《玉溪生年谱会笺》) 清·张采田:玉溪诗往往有此种不加修饰语,其原亦出于少陵,赖骨格苍竦,故不觉讨厌耳。纪氏谓“词意浅拙”,过已!作“不疑”方与下句“无私”意合,改此一字,即可知纪氏阅诗之鲁莽矣。此诗必有所刺,然非艳情亦非讥人帷簿之事。冯氏泥“人欲”二字,谓与《可叹》篇同旨,大误。《可叹》一首盖自叹遇合之作,余已细为笺解矣,与此诗命意相去天壤,安得比而同之哉!(《李义山诗辨正》)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年)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