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系军政集团的与蒋争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桂系集团与蒋介石集团的争斗,是争权夺利之争。在20多年的明争暗斗中,新桂系集团的首脑李宗仁、黄绍、白崇禧等一批重要骨干曾因被蒋打败而流亡境外,但他们不甘心失败,与蒋争斗之心未泯,后来竟奇迹般地复起,并继续与蒋介石集团不断较量,最后在祖国大陆解放前夕该集团的首脑李宗仁还取代了蒋介石成为中华民国的“代总统”。几十年来,蒋介石一直把新桂系集团的李宗仁等视为“庆父”,下决心非将他们除掉不可,但最后蒋却败在“庆父”手下,至此,新桂系集团与蒋介石集团这场马拉松式的争斗,终于在新桂系集团高奏凯歌声中结束了。
一是成立“广西省政府主席办公室”。该办公室是新桂系集团的特务组织,是为了巩固新桂系集团对广西的统治而成立的,具体任务是掌管全省的秘密侦察工作;其次是对国民党中央驻在广西的特务组织活动情况及国民党中央派驻广西的机关人员活动情况进行侦察了解;第三是对新桂系内部那些反对当局的异己分子进行侦察和迫害;第四是掌握全省的密告信,进行各种特务活动。在广西大学等一些高等院校,均派有特务潜伏在学校内,利用公开身份作掩护,进行特务活动。在中小学校、工会及一些群众团体组织内,则秘密吸收一些思想反动的人充当情报员,为该组织搜集情报。由于新桂系集团有了这个特务组织的效命,蒋介石的蓝衣社等特务组织成员不敢在广西公开进行特务活动。
二是强化各级政权组织。新桂系集团领导人李宗仁、白崇禧等对省内各级政权建设十分重视,特别是县以下政权组织建设,抓的更紧。20世纪30年代初,就公布了广西各县、区、乡(镇)、村(街),甲的编制大纲,规定户设户长,10户为甲,甲设甲长;10甲为村(街),设村(街)长管理村政;10村为乡(镇),设乡(镇)长主持政务;10乡(镇)为区,设区长主持全区工作(不足20个乡(镇)的县不设区)。全省经过多次调整,设99个县1市1设治局。区、乡(镇)、村(街)实行三位一体制,即村(街)长兼国民基础学校校长、民团后备队队长;乡(镇)长兼任中心国民基础学校校长、民团后备大队大队长;区长兼任民团联队长;县长兼任民团司令。在“行新政,用新人”的要求下,各级地方官员都经培训或考核后符合条件者才予录用。县长一级官员以及县级办事部门官员,有的还通过举行招考办法,录取后经过一段时间实习认为合格的才予正式委任。由于县、乡、村各级负责人均系经过集训、考核认为合格的青年知识分子担任,使各级政权能贯彻新桂系集团的各项政令和有关措施,有力地巩固了新桂系集团在广西的统治地位,加重了与蒋介石集团抗争的筹码。
三是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新桂系集团统一广西后,即将庙堂改为学校,兴办教育事业,到1931年即提出全省学龄儿童要受初小四年义务教育,后又扩展到成人教育。1933年9月,公布了《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六年计划大纲》,《大纲》要求:1936年7月以前,全省各村(街)国民基础学校普遍设立,1937年7月以前全省各乡(镇)中心国民基础学校普遍设立。推行“一所三用”(即校舍与村、乡公所、民团后备队(大队)队部合用)及“三位一体”(即校长由村、乡(镇)长、民团后备队队长兼任)的政策。
在中等教育方面,1934年2月颁发《广西国民中学办法大纲》,《大纲》规定,县设国民中学,学制4年,分前期、后期,各期两年。1946年后国民中学分别改为初级中学、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高等教育方面,1927年即由黄绍在梧州创办了广西第一所大学---广西大学,马君武博士为校长,1928年10月开学,先后成立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和植物研究所,为广西培养了不少人才。1932年夏,又在桂林创办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934年7月在南宁创办了广西西医学院,学制6年。新桂系集团由于抓紧了教育工作,培养了不少各方面的人才,较好地缓解了在反蒋争斗中人才奇缺的矛盾。
四是举办各种干部学校,培训各级干部。新桂系集团领导人李宗仁等为了培养造就一批忠于该“团体”的党、政、军干部,大力举办了各种干部学校或训练班、所,经过学校、班、所培训毕业的学生,经审核合格者则分配在广西的党、政、军部门任职,从而有力地巩固了该集团在广西的统治地位,增强了抗蒋实力。其所办的干部学校主要有:第一,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该校于1926年在南宁成立,历任校长为俞作柏、吕竟存、胡朝俊、白崇禧、薛岳、夏威、李品仙等人,其中以白崇禧任期最长。
“分校”训练内容,分为军事训练和政治训练两部分。军事训练主要是战术学、军制学、兵器学、筑城学、交通学、地形学、野外勤务等;政治训练主要是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党史、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史等。“分校”先后毕业学员数千人,新桂系集团部队中的下级军官,多数毕业于这所学校。经过这所学校培训出来的军官,军政素质都有提高,都愿为新桂系集团的李宗仁、白崇禧效命,这是使新桂系集团部队能长期保持一定战斗力的重要因素。第二,创办民团干部学校。为了培养训练民团成为一支重要武装力量,1933年2月,李宗仁、白崇禧在各区民团指挥部所在地设立了一个干部训练大队,编训乡(镇)长、村(街)长,也招收农村中的知识青年,进行军事、政治训练,每期训练6个月,结业的知识青年分派各地充任乡(镇)、村(街)长兼民团大、中队长或乡(镇)大队副。第三,学校设军训机构,对学生进行军训。新桂系集团对民团的常备队、后备队、预备队团兵经过军事训练后,掌握了一定的军事知识技能,平时在乡为农,战时应征入伍即可投入战斗,全省当时有团兵300万人,要把300万团兵编成部队,需要10万名干部,这大批干部光靠军校培养是困难的,惟一的出路就是在初中以上的大专院校普遍实行军事训练,藉以培养军事干部人才。第四,创办“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新桂系集团领导人为了加强各级政权的干部较好地执行其政令法规,提高办事效率,适应与蒋介石斗争形势的需要,于是又创办一所“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省政府主席黄旭初兼任校长,委托著名教育家杨东莼具体负责实施。广西省政府规定:“干校”的培养目标为“适应战时政治需要,训练基层干部人才,充实广西基层政治机构,推行地方自治,促进社会事业,动员民众抗战。”具体地说,“干校”是培养乡(镇)长一级基层干部。训练内容共四项,即政治训练、军事训练、工作训练、生活训练。时间比例为七分政治、三分军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