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题作文,要点题3次。开头运用2处比喻句。700字左右。最好能多给几篇,在网上找也可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2-22
拥抱心中的那片海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纯真的向往,却感动那些有着渴望的人去寻找一片自己的天空,安放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人是感性的动物,总易被周围的事物引起心中的波澜,许多纯真与美好会在某一瞬间像烟花一样绚烂绽放,善心就此被唤起。
“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平凡却伟大的事迹震撼心灵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唤起了人们被物质生活遮盖住的那颗善良之心。坚守岗位的清洁大妈,拾金不昧的退休大爷,用生命航行的舰艇工作者……这些让人们在眼泪中铭记的故事,带着压抑的沉重,却在生活中绽放出许多美好。我们可以看到,并且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改变自己,在迷途中寻找丢失的自己,寻找那片心中的安宁。
一位轻狂不羁的少年在叛逆的青春岁月里曾经犯下不少错事,但是他被送进劳教所后,每天虔诚祈祷,做义工,渐渐的,他的叛逆之气没有了,说话做事也变得友善了。在被释放之后竟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还组织和参与了许多慈善活动。这就是善心的力量,这就是人性中的善良重生后的绚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善的镜子,只是我们过于匆忙,只想着如何追求现世中物质的幸福,却忽略了心中那片海的宁静。
拥抱心中的那片海,找回心底最真的自己。当今社会需要真诚,需要宁静,现在的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感染别人,沉淀下浮华的世事纷乱。忽然想起,为什么有些人一直默默地做着慈善工作,整日奔波劳累,却从不放弃,因为一个人的善行可以唤起另一个人的善心,这种影响是无形的,却也是强大的。
陈坤的“行走的力量”,从最初一个简单念想,以实际的“行走”让人们感受到了善的力量,唤起了许多人早已淡化了的善心,现在的行者仍在不断增加。姚晨的“难民之行”更是募到了很多人的善款。但随着现在的信息网络化,或许不再只有明星效应才能有这么大的影响,普通人也可以做到。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关怀……都能触动他人的心弦。某贫困地区来了一位支教老师,她用真诚给每个孩子以未来的期待,她把自己的经历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发到网上,不少人被她的善心打动,为山区孩子寄去了自己的心意,跨越山沟,也寻回了那久违的宁静。
善心是可以被唤起的,所以请善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用真诚的微笑去迎接每天的朝阳吧,或许你不经意的善意行为就可以帮助别人拥抱心中的那片海,回归最纯真的本质,寻回最初的平静和美好。

我还在继续帮你找 你先看看吧

用微光照亮自我
70分)
泰戈尔有一首著名的小诗:河的此岸暗自叹息,一切欢乐定在对岸:河的彼岸一声长叹;欢乐尽在对岸。
人们总是觉得“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者“直把杭州作汴州”,同样,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时光流变,让昔日的微光成了渺然的虚恍无痕;岁月的尘埃,让思想的结晶锁在了知音寥落的舞台。这不仅是人类的悲哀,更是思想文化的悲哀。
表面上这样的悲哀源于外界因素的挑衅和诱惑。萨特犀利地揭示了一个人们不愿承认的现实:科技对人文的漠视和侵害。现今各类万能的搜索工具早把人心灵中闪烁的微光掐死在了摇篮里面。然而在本质上,悲哀源于人类的 “三心”:菲薄之心:认定自己的思想只是“下里巴人”而非“阳春白雪”;依赖之心:对于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习惯性地请求网络,缺乏独立思考;慵懒之心:即便灵感一闪而过也懒得速记下来,过脑即忘随风而逝。
<!--转发此文到空间-->
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 “三心”结为联盟,微光成了奢侈,似乎灵感只属于天才,微光是一门 “绝学”,这样的后果是科技在掌上眉飞色舞,糜烂生活的姿态大行其道,可堪思想之花的枯萎颓败,灵感乍现的涸泽枯竭,社会文化氛围的浅显薄弱。
然而,当繁华落尽看到天才作品里被我们舍弃过的微光时,我们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的发展从来是靠大众文化的前进,与每一个个体的微光息息相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燃微光,亦能照亮整片天空!
首先,这需要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平等,从“博”而后“专”,改变公众对有关学术、灵感的想法的一贯仰望,以一平和的眼光看待,大师出于大众,教育的发展可以营养培养大师的泥土。其次,可以学习西方开发出灵感的新载体。国外有专家开发了一款游戏,玩家可以任意组合,寻找蛋白质结构,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发现蛋白质的大家。再者,我们应逐渐告别“三心”,别让自己的菲薄,依赖、慵懒主宰了思想,限制了微光。
当我们重拾自身的好奇心去关照生活,我们的微光能聚成一片,集体的微光终成一片光明,照亮的不仅是思想文化界,亦为社会的发展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微光属于天才,更属于大家。我说:河的两岸欢声笑语,一片祥和。

理性对待冷与热
  冷,纵然像一块冰石,何尝没有美丽的冰光。热,哪怕像那炙热的火海,热情之后是否藏着不安、
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问世后,他开始备受瞩目。在被问到出名前后的最大感受时,他写下了“冷”与“热”这两个字。黄建中对此会意地说“‘冷’的时候你有‘热’,热衷于数学;现在热了,就该找到‘冷’,一切冷静对待。 ”多么精辟的解释!这启示我们:“冷”与“热”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只有理性看待,方能将其合理把握。

  “冷”过之后才有 “热”。记得2003年诺贝尔奖颁奖时,日本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震惊了日本,也让全世界大吃一惊。田中耕一在此之前仅仅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工程师,没有人知道他。而也许正是这样,他没有外界的干扰,潜心研究,才有了被世界瞩目,才有了“热”的一天。中国有句话叫“十年寒窗苦”,也是如此。若没有十年“寒窗”下苦读的“冷”,何来日后高中状元榜眼探花喜悦的“热”呢?可见,“冷”是“热”的铺垫。

  “热”过之后还须“冷”。就像陈景润,备受瞩目之后的他下一步并不是从此沉溺其中,以此居功自傲。相反,此时的他很快冷静下来,放平心态,一如既往地开始研究,为数学界继续作贡献。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这样。方仲永就是个很好的反例。在乡里人人都以之为神童,用现在的活来说就是“大红大紫”的时候,并未理性对待,看清状况,却每日赴宴“出风头”,而不是继续努力,在原有的很好的基础上深造。最后只能落到了“泯然众人”的悲剧下场!有句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倘若被一时的“热”冲昏了头脑,不能尽快恢复“冷”的状态,其结果显然是不言自明的。

  “冷”“热”结合,方为大智。这又不得不提到居里夫人了。居里夫人在她的实验室里日复一日辛勤实验时,外界是不看好的。这时的她在别人看来是“冷”的,被冷落。而她对科学研究的那份执着、决心和毅力的“热忱”一直支撑着她。当有一天她终有所成,被世界瞩目,“热”起来的时候,她却不重名利,甚至不申请专利,迅速调整,放平心态,冷静沉稳地对待。试问,世人能有此“冷”“热”结合者几人?

  所以,“冷”与“热”是相对的,需理性对待。静心学习研究,付诸热情;热门时不骄不躁,冷静看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