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115太极拳基本常识理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3
1.关于太极拳我最近正在学习杨式太极拳,115式请问115式是什么 爱问
多少式是指一套拳从头到尾有多少个动作或招式,但也有不同,虽然从头到尾有的招式是重复的,但也单算一个招式,注意一点就是“棚捋挤按”,有的师傅把“棚捋挤按”算一个动作,这与传统相符,有的人把“棚捋挤按”算四个动作,也没关系。

杨式太极拳的创立时间,杨式太极拳是由杨澄普创立,应该算在1934年,因为这一年杨澄普著书《太极拳体用全书》,这部书的出现体现了杨式太极拳的正式面世,所以,算在1934年比较合适。 虽然从陈式到杨式要不断的演练,要不断的改进,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著书《太极拳体用全书》正体现了对杨式太极拳的肯定与决定,对推广太极拳的普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把1934年定位杨式太极拳的创立年比较合适。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把陈式太极拳的低拳架改为高拳架,所以更适合大多数人练。 有的文章说杨露蝉的儿子可能是杨班候,由于练陈式太极拳太苦,曾经自杀过,可以想像练陈式太极拳的痛苦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杨澄普为了能使更多人能练太极拳,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化繁为简,在保证技击,功力,内功不丢的请况下,抬高陈式太极拳的架位,创立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系列,正如杨澄普所说:太极之程序,先练拳架,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再次则器械,入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等是也。

2.杨式太极拳115式
难得看到杨氏115的

一段:01 预备式 02 起势 03 棚手上势 04 揽雀尾 05 单鞭掌 06 提手上势 07 白鹤亮翅

08 右搂膝坳步掌 09 手挥琵琶式 10 右搂膝坳步掌 11 左搂膝坳步掌 12 右搂膝坳步掌

13 手挥琵琶式 14 右搂膝坳步掌 15 进步搬拦捶 16 如封似闭 17 十字手

二段:18 豹虎归山 19 斜揽雀尾 20 斜单鞭掌 21 肘底捶 22 右倒撵猴 23 左倒撵猴 24 右倒撵猴

25 斜飞势 26 提手上势 27 白鹤亮翅 28 右搂膝坳步掌 29 海底针 30 扇通臂 31 翻身撇身捶

32 卸步撇身捶 33 上势 34 揽雀尾 35 单鞭掌 36 右云手 37 左云手 38 右云手 39 单鞭掌

40 高探马 41 右分脚 42 左分脚 43 转身左蹬脚 44 右搂膝坳步掌 45 左搂膝坳步掌

46 搂膝栽捶 47 翻身撇身捶 48 卸步搬拦捶 49 右脚蹬 50 左打虎势 51 右打虎势 52 回身右蹬脚

53 双峰贯耳 54 披身左踢脚 55 转身右蹬脚 56 落步搬拦捶 57 如封似闭 58 十字手

三段:59 豹虎归山 60 斜揽雀尾 61 斜单鞭掌 62 右野马分鬃 63 左野马分鬃

64 右野马分鬃 65 棚上手势 66 揽雀尾 67 单鞭掌 68 右玉女穿梭 69 左玉女穿梭

70 右玉女穿梭 71 左玉女穿梭 72 棚手上势 73 揽尾雀 74 单鞭掌 75 右云手 76 左云手

77 右云手 78 单鞭掌 79 抽身下势 80 右金鸡独立 81 左金鸡独立 82 右倒撵猴 83 左倒撵猴

84 右倒撵猴 85 斜飞势 86 提手上势 87 白鹤亮翅 88 右搂膝坳步掌 89 海底针 90 扇通臂

91 翻身撇身掌 92 卸步搬拦捶 93 上势 94 揽雀尾 95 单鞭掌 96 右云手 97 左云手 98 右云手

99 单鞭掌 100 高探马 101 白蛇吐信 102 转身右蹬脚 103 左右搂膝指裆捶 104 上势

105 揽雀尾 106 单鞭掌 107 抽身下势 108 上步七星捶 109 退步跨虎 110 转身摆莲脚

111 弯弓射虎势 112 卸步搬拦捶 113 如封似闭 114 十字手 115 收势(合太极)
3.杨氏太极拳115式的招式名称是哪些
1、预备式

2、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

6、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在搂膝拗步

10、手挥琵琶

11、进进搬拦捶

12、如封似闭

13、十字手

14、抱虎归山

15、斜揽雀尾

16、肘底看捶

17、左右倒卷肱

18、斜飞式

19、提手

20、白鹤亮翅

21、左搂膝拗步

22、海底针

23、闪通臂

24、转身撇身捶

25、进步搬拦捶

26、上步揽雀尾

27、单鞭

28、云手

29、单鞭

30、高探马 31、右分脚

32、左分脚

33、转身左蹬脚

34、左右搂膝拗步

35、进步栽捶

36、翻身白蛇吐信

37、进步搬拦捶

38、右蹬脚

39、左披身伏虎

40、右披身伏虎

41、回身右蹬脚

42、双峰贯耳

43、左蹬脚

44、转身右蹬脚

45、进步搬拦捶

46、如封似闭

47、十字手

48、抱虎归山

49、斜揽雀尾

50、横单鞭

51、左右野马分鬃

52、进步揽雀尾

53、单鞭

54、左右穿梭(四斜角)

55、进步揽雀尾

56、单鞭

57、云手

58、单鞭

59、下势

60、左右金鸡独立 61、左右倒卷肱

62、斜飞式

63、提手

64、白鹤亮翅

65、左搂膝拗步

66、海底针

67、头通臂

68、转身撇身捶

69、进步搬拦捶

70、上步揽雀尾

71、单鞭

72、云手

73、单鞭

74、高探马

75、左穿掌

76、转身十字蹬脚

77、搂膝打捶

78、上步揽雀尾

79、单鞭

80、下势

81、上步七星

82、退步跨虎

83、转身摆莲脚

84、弯弓射虎

85、进步搬拦捶

86、如封似闭

87、十字手

88、收势还原
4.杨氏太极拳85式和115式有什么区别
杨氏太极拳115式传统套路 01 预备式 02 起势 03 掤手上势 04 揽雀尾 05 单鞭掌 06 提手上势 07 白鹤亮翅 08 右搂膝拗步掌 09 手挥琵琶势 10 右搂膝拗步掌 11 左搂膝拗步掌 12 右搂膝拗步掌 13 手挥琵琶势 14 右搂膝拗步掌 15 进步搬拦捶 16 如封似闭 17 十字手 18 豹虎归山 19 斜揽雀尾 20 斜单鞭掌 21 肘底着捶 22 右倒撵猴 23 左倒撵猴 24 右倒撵猴 25 斜飞势 26 提手上势 27 白鹤亮翅 28 右搂膝拗步掌 29 海底针30 扇通背 31 翻身撇身捶 32 卸步搬拦捶33 上势 34 揽雀尾35 单鞭36 云手37 云手38 云手 39 单鞭掌40 高探马41 右分脚42 左分脚43 转身左蹬脚44 右搂膝拗步掌 45 左搂膝拗步掌46 搂膝栽捶47 翻身撇身捶48 卸步搬拦捶49 右蹬脚50 左打虎势51 右打虎势52 回身右蹬脚53 双峰贯耳54 披身左踢脚55 转身右蹬脚56 落步搬拦捶57 如封似闭58 十字手 59 豹虎归山60 斜揽雀尾61 斜单鞭掌 62 右野马分鬃63 左野马分鬃64 右野马分鬃65 掤手上势66 揽雀尾67 单鞭掌68 右玉女穿梭 69 左玉女穿梭70 右玉女穿梭71 左玉女穿梭72 掤手上势73 揽雀尾74 单鞭掌75 云手76 云手77 云手78 单鞭掌79 抽身下势80 左金鸡独立81 右金鸡独立82 右倒撵猴 83 左倒撵猴84 右倒撵猴85 斜飞势86 提手上势 87 白鹤亮翊88 右搂膝拗步掌89 海底针90 扇通背91 翻身撇身掌92 卸步搬拦捶93 上势94 揽雀尾 95 单鞭96 云手97 云手98 云手99 单鞭掌100 高探马101 白蛇吐信 102 翻身右蹬脚103 左右搂膝指裆捶104 上势105 揽雀尾106 单鞭掌107 抽身下势108 上步七星109 退步跨虎110 转身摆莲腿 111 弯弓射虎112 卸步搬拦捶113 如封似闭114 十字手115 收势杨氏太极拳85式1预备式2起式 3揽雀尾(棚捋挤按)4单鞭5提手上式6白鹤晾翅7左搂膝拗步8手挥琵琶9左右搂膝拗步(三个)10手挥琵琶11左搂膝拗步12进步搬拦捶13如封似闭14十字手15抱虎归山16肘底看捶17倒撵猴(五个)18斜飞式19提手上式20白鹤晾翅21左搂膝拗步22海底针23扇通背24转身撇身捶25进步搬拦捶26上步揽雀尾(棚捋挤按)27单鞭28云手(五个)29单鞭30高探马31左右分脚32转身左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二个)34进步栽捶35转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右蹬脚38左打虎式39右打虎式40回身右蹬脚41双峰贯耳42左蹬脚43转身右蹬脚44进步搬拦捶45如封似闭46十字手47抱虎归山48斜单鞭49野马分鬃(五个)50揽雀尾(棚捋挤按)51单鞭52玉女穿梭(四个)53揽雀尾(棚捋挤按)54单鞭55云手(五个)56单鞭57下式58金鸡独立(二个)59倒撵猴(五个)60斜飞式61提手上式62白鹤晾翅63左搂膝拗步64海底针65扇通背66转身白蛇吐信67进步搬拦捶68上步拦雀尾(棚捋挤按)69单鞭70云手(五个)71单鞭72高探马带穿掌73十字腿74进步指裆捶75上步揽雀尾(棚捋挤按)76单鞭77下式78上步七星79退步跨虎80转身摆莲81弯弓射虎82进步搬拦捶83如封似闭84十字手85收式 拳谱一样,换了个名称而已。
5.杨式太极拳的技巧是什么
开始盘架子之前应该先从学习《太极拳说十要》进手:便虚灵顶劲、露胸拔违、松腰、分虚名、沉肩坠肘、用意不必力、高低相随、内外相折、相连一直、动中求静。

这是启初习拳之前就须要熟记于心朝思暮想的基利准则。一开始学拳就须时时留心老师所授拳型、掌型、步法(弓箭步、虚步等)立身中正等基本要求。

"根本要求"是练佳拳架的基本,器重"基础要供"直到把它变成本人的恶习惯学拳才干事倍功半,反之忘却"基标请求"养成了过错的习惯则学拳事倍过半,并且当前难以改正。这就是替什么有"教拳轻易改拳难"一说的原因。

拳架的学习进程中除了在老师学拳的时候细心察看跟多添训练外,平时稍有空闲也可细细回忆老师练拳的样子,老师练拳的样子从含混匆匆变的清楚直到就象实己在面前个别。 观师默像就是这个意念,对练拳有很大的辅助。

同样的情理在练拳之外的时光也可时时回想自彼练拳的样子细细琢磨是否契合《太极拳十要》和基本要求。按这个方式练习可以将自人练拳时需要靠脑袋记眼睛瞅纠正动作,慢慢地变成用脑袋望靠身体记忆动作。

练拳感触慢慢的就会有所改变。盘拳架的常见艰苦之一当属腿力不足。

腿力不脚基础不稳要干到练拳本则和要求就无从聊起了。凡人睹训练杨氏太极拳者慢慢吞吞美不轻松,殊不知初学拳者既即是壮汉也会两膝酸痛抖个不停。

这是练拳的第一关,由于每集体的体量不共连续是非不一。良多始学者不堪忍耐在这一关就败下阵来废弃了。

在这个阶段千万不可护痛结束练拳,不然等不痛了再去练拳它依然会疼。如能保持练拳适应之后痛苦悲伤从会消散也就胜利的渡过了这一关。

功了这一关腿力大增为以后的练拳打下了坚真的基础。 杨氏太极拳 115式---单式、定式力求标准正确,循序渐进初步控制拳架动作。

该经由日复一日的拳架动作操练未然纯熟之时,可将练拳时的注意力从记忆拳架名称、模拟老师动作转换到在习拳过程中细细体会大家的一举一动是否合乎基原要求,尤其需要注意是否立身中正。 为什么要强调破身中正呢 !对杨氏太极拳稍有懂得之士皆晓得太极拳寻求松柔,要想松柔从盘架子开端就要击赖基础。

首先腿力要够,习拳时腿力不够定是高下讫伏、前仰后合不得立身中正 ,忽钝忽缓不得绵延不断之意,身势亦不能下沉。 其次要立身中正,不能立身中在练拳过程中必定会忙于坚持身材均衡这里还能瞅的上放松呢。

当练拳有了一定时日,拳架动作都未纯熟不用再想下一个动作是什么的时候,就可以入走下一个阶段的练习了。在这一阶段练拳时要留神脚下松重牢固虚浮、坐身中正、底头、插腹、蹋肩、垂肘,架子宜下的大点、低点;练功时要以腰脊为轴 ,越练越乏味味了。

归想过后练功时也碰到一些的答题,当初把尔的一点教训和大野分享;每应练功感觉顺当时先停停检讨下:1)步法是否正确;出步前身势是否轻下往了,没步时方位是否准确,步调大小是否切当,沉口在二足间挪动时是否安稳。 脚下有根、松沉、稳定、踩实最为主要。

2)身势是否中正3)是否以腰脊为轴,率领着四肢活动;4)身心是否稳静安舒5)呼吸是否做作舒服调整好了再持续下一个动作。 太极拳慢练的利益在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了,果为是慢慢的运行意识才可能照料到全身,能力察觉到哪里不作好当如何调剂。

要是动作速了一带而过,哪里还能觉察到问题所在呢。动愈慢神愈齐想必就有这个意思了。

有了上点这些基础就可以在松柔上多下工夫了。
6.杨式太极拳分几种
太极拳流派之一,河北永年人杨福魁(露禅)(1800—1873年)所创。

他在北京传授太极拳,为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需要,删改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编创成杨式太极拳架,后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年)修改定型。目前流传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式以杨澄甫晚年的拳架为标准,共八十五式,三十七招。

架式以舒展端正,柔和见长,动作和顺简洁,速度均匀,绵绵不断,整个架式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浑厚庄重。杨澄甫将杨式太极拳的练法总结为十要,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7.太极拳理论知识
太极拳 【概述】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

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

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发展简史】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

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有两大分支,一支传承于武当派武术之中,秘不外传,只有赵堡太极拳传承于外;另一支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依次流传给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分陈、杨、武、吴、孙等派)。追根溯源,它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

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

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

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

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杨福魁艺成回乡后,教拳于北京,因教拳需要,将师传老架太极拳中的高难度动作逐步舍弃,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成为目前流行的杨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得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故世人称其为吴氏太极拳。

1.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2.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

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

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