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8

忆江南三首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三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注释 1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 五代 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2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3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4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5「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桂子,桂花。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6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7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巖山上。8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文选·张协〈七命〉》:「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浮蚁星沸,飞华蓱接。」9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文选·枚乘〈七发〉》:「使先施、征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十早晚:犹言何日,几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

忆江南三首鉴赏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忆江南·江南忆》的前一首是突出描绘杭州这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读者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后一首词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两首《忆江南·江南忆》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杭州与苏州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忆」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这两首词与《忆江南·江南好》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整体。

诗词作品: 忆江南三首 诗词作者:【 唐代 】 白居易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怀念】、【江南】、【地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