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坐虏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2

1. 文言文中虏略都有什么意思

虏lǔ〈动〉(1) (形声。

从力,从毌( guàn),虍( hū)声。「毌」即「贯」字,是穿钱用的绳索。

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的意思。本义:俘获)(2) 同本义 [take prisoner;capture]虏,获也。

——《说文》献民虏者操右袂。——《礼记•曲礼》。

注:「军所获也。」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虏楚将 屈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虏赵王。

——《战国策•燕策》(3) 亦指虏掠、抄掠 [rob]珠柙离丘体,珍宝见剽虏。——张载《七哀》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

——《史记•韩长孺列传》(4) 又如:虏掠(虏获掠夺);虏夺(虏掠抢夺);虏暴(残害暴虐他人,一如奴隶);虏略(虏获掠夺) 虏 lǔ〈名〉(1) 俘虏 [captive]乘奔逐北,斩首捕虏十余万。——《盐铁论•诛秦》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为降虏手蛮夷。

——《汉书•李广苏建传》为奔亡之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乞为囚虏。

——宋· 苏轼《教战守》(2) 又如:虏囚(俘虏);虏役(奴役);虏伏(如俘虏一样降服)(3) 奴仆 [slave]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4) 又如:虏役(奴仆);虏使(役使之如奴隶)(5) 指敌人;叛逆 [enemy;betrayer]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6) 又如:虏尘(指敌寇或叛乱者的侵扰)(7) 古时对北方外族或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 [non-Han nationalities living in the North and West in ancient times]诟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奉西北之虏。

——宋· 苏轼《教战守》(8) 又如:虏人(胡人);虏民(胡族的人民); 虏廷(胡虏的朝廷); 虏使(胡虏的使臣)略 lüè〈动〉(1) (形声。从田,各声。

本义:封疆土地)(2) 同本义 [administer;have as the boundary]略,经略土地也。——《说文》天子经略土地,定城国,制诸侯。

——《左传•昭公七年》(3) 巡视;巡行 [make an inspection tour]公曰:「吾将略地焉。」——《左传•隐公五年》(4) 又如:略地(巡视侵边境);略阵(巡视阵地)(5) 通「掠」。

抢劫;夺取 [plunder;seize]略,求也。秦晋之间搜,就室曰搜,于道曰略。

略,强取也。——《方言》二以略狄土。

——《左传•襄公十五年》略共武夫。——《左传•成公十二年》牺牲不略。

——《国语•齐语》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史记•外戚世家》渤海又多劫略相随。

——《汉书•龚遂传》略定东南。——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6) 又统军略地。

进兵北略地。——《战国策•燕策》(7) 又如:略取(夺取);略人(略夺人口);略卖(劫掠贩卖);略通(略取和开通);略有(据有;掠得);略野(攻占原野);略城(攻占城市)(8) 忽略 [neglect]不以先进略后生。

——王安石《谢王司封启》(9) 又 如: 略迹原心(撇开表面的事实,而从其用心上加以原谅);略迹论心(撇开表面的事实而评论其用心)(10) 省去;省略 [omit; leave out]自非略其秽,集其精英,盖欲兼功,大半难矣。——萧统《文选序》略 lüè〈名〉(1) 疆界 [boundary]略,界也。

——《小尔雅》王与之武公之略,自 虎牢以东。——《左传•庄公二十一年》略秦伯以 河外列城五,东尽 虢略。

——《左传 •僖公十五年》(2) 主题的概要 [outline]。如:史略(3) 要点;概要;概况 [points]我为汝言其大略。

——《庄子•大宗师》(4) 又如:大略(5) 谋略 [strategy]孙吴之略。—— 明· 刘基《卖柑者言》(6) 又如:宏才大略;略不世出(谋略高明,世所少有);略术(谋略道术) 略 lüè〈形〉(1) 简明、简洁;简略 [brief]加一字太详,减一字太略。

——刘知几《史通》(2) 又如:略节(简要的禀帖);略传(简略的传记);略意(略陈本意);略要(概要)(3) 锋利 [keen;sharp]有略其耜,俶载南亩。——《诗·周颂·载芟》略 lüè〈副〉(1) 大约,大致 [approximately]老略知书。

——清· 周容《芋老人传》略已平矣。——《资治通鉴》(2) 又如:略等(大约相等,差不多);略绰(阔大;大略);略订(约略计算);略约(约略)(3) 全;皆 [pletely; entirely]敬亭丧失其资略尽。

——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略无慕艳意。——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归燕略无三月事。

——宋· 洪迈《容斋续笔》(4) 又如:略无(全无);略识之无(初识文字,认字不多)(5) 简略地;稍微 [briefly; slightly]略语则阙,详说则繁。——《文心雕龙•物色》(6) 又如:略约(简略配制);略陈(简要地陈述);略情(把事情看得很随便);略及(稍微提及);略言之;略述。

2. 古文中:虏 的意思

〈动〉 1. (形声。

从力,从毌( guàn),虍( hū)声。“毌”即“贯”字,是穿钱用的绳索。

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的意思。本义:俘获) 2. 同本义 虏,获也。

——《说文》 3. 亦指虏掠、抄掠 [rob] 〈名〉 1. 俘虏 [captive] 乘奔逐北,斩首捕虏十余万。——《盐铁论·诛秦》 2. 又如:虏囚(俘虏);虏役(奴役);虏伏(如俘虏一样降服) 3. 奴仆 [slave]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韩非子·五蠹》 4. 又如:虏役(奴仆);虏使(役使之如奴隶) 5. 指敌人;叛逆 [enemy;betrayer]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 又如:虏尘(指敌寇或叛乱者的侵扰) 7. 古时对北方外族或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 诟虏帅失信。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8. 又如:虏人(胡人);虏民(胡族的人民); 虏廷(胡虏的朝廷); 虏使(胡虏的使臣)。

3. 文言文中"坐"有哪些意思

①<;动>;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臂部靠在脚后跟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②<;动>;坐(在座位上)。《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③<;名>;座位。《鸿门宴》:“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

④<;动>;犯罪;因……犯罪;犯……罪。《晏子使楚》:“王曰:‘何坐?’曰:‘坐盗。’”

⑤<;动>;牵连治罪。《苏武传》:“副罪,当相坐。”

⑥<;动>;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晋人使邾大夫坐。”

⑦<;动>;驻守。《左传·桓公二十三年》:“楚人坐其北门。”

⑧<;动>;坐待;坐等。《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⑨<;介>;因为;由于。《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

⑩<;副>;空;徒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⑾<;副>;恰好。林逋《易从师山亭》:“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

⑿<;副>;即将。柳宗元《早梅》:“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4. “乘” 在古代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乘的文言文意思和发音

shèng

①<;量>;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之势。”

②<;数>;“四”的代称。《肴之战》:“以~韦先,牛十二,犒师。”

【乘槎】1.槎:竹、木筏。指登天。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岂知~天女侧,独倚云机看织纱。”2.比喻入朝做官。杜甫《奉赠萧二十使君》诗:“起草鸣先路,~动要津。”

【乘桴】1.乘坐竹木小筏。《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浮于海。’”2.指避世。王维《济上四贤咏》:“已闻能狎鸟,余欲共~。”

【乘化】顺应自然的变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聊~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乘间】趁空;找机会。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往者季汉分崩,九土颠覆,刘备、孙权~作祸。”

【乘龙】1.比喻时机成熟后进行大的行动。《南齐书?芮芮虏传》:“陛下承乾启之机,因~之运,计应符革祚,久已践极,荒裔倾戴,莫不引领。”2.对别人女婿的美称。《艺文类聚》卷四十引《楚国先贤传》:“孙儁字文英,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后以“乘龙”喻佳婿。杜甫《李监宅》:“门阑多喜色,女婿近~。”

【乘危】1.登高。《战国策?齐策三》:“历险~,则骐骥不如狐狸。”2.踏上危险之地,冒险。吴兢《贞观政要?论略猎》:“圣主不~,不徼幸。”

【乘隙】1.趁着空闲。2.利用机会。

【乘凶】旧时父母刚死不成服就婚聚叫乘凶。

【乘虚】1.凌空。《列子?周穆王》:“~下坠,触实不硋。”2.腾空飞行。范晔《后汉书?矫慎传》:“盖闻黄老之言,~入冥,藏身远遁。”3.趁人空虚无备。《后汉书?荀彧传》:“(吕)布~寇暴,震动人心。”

【乘轩】乘坐大夫的车。泛指做官。

【乘舆】1.天子、诸侯乘坐的车。《孟子?梁惠王下》:“今~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2.皇帝用的器物。蔡邕《独断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3.皇帝的代称。4.马车;兵车。王符《潜夫论?赞学》:“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而托~,坐致千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