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她不是天生绝情的人,却活成了薄情寡义的模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血浓于水。

有着骨肉亲情的人,无论是远隔千里,还是横跨了岁月,那种骨子里的互相关怀,如同月老手中的红线: 哪怕看不见,也在冥冥之中有着极深的牵绊。

特别是人到晚年,便越是对亲情有着极深的依恋,他们喜欢回忆过去的往事,甚至是儿时的事情也历历在目。

彼此有着共同回忆的人,便是心灵上的相知,那是共同了解的一片天地,有人可以共享,是人生幸福的事情。

然而,这样的幸福并不是所有人都期盼,民国才女张爱玲就根本不屑一顾。

张爱玲晚年独居海外,她早就断了自己回国的念想,宁可一个人在没有任何熟悉气息的土地上,独守着自己的灵魂为伴。

她对自己唯一的弟弟凉薄至极,虽然明知他的穷困潦倒,却无论在 情感 上,还是财力上,都把他冷漠地拒之门外。

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个女人为何如此不近人情,其他,她不过是无法同过去的一切和解。 恨早在她的心上刻上了伤痕,并且随着时间流逝,无法愈合。

张爱玲祖上,是清末的贵族。然而,到了她父亲的那一代,一切都没落了,但是,纨绔子弟的恶习却在她父亲张廷重身上,如同顽强的野草,坚韧而疯狂地生长。

他吸大烟、纳妾、嫖妓、赌博,与门当户对,却有着新潮思想的妻子,根本无法好好地组建一个家庭。

然而,婚姻并没有因为无爱而无果,张爱玲与张子静相继出生了。

旧式家庭重男轻女,仅仅比弟弟大一岁的张爱玲,知道弟弟在家里的地位是高于自己的。

这一点,在分别照顾他们的佣人的表现上,就看得出。

张爱玲的女佣叫何干,张子静的女佣叫张干。因为何干自知带的是女孩子,便处处低一等,要谦让着张干,这一点,被敏感的张爱玲看在眼中,自然也就对张干以及弟弟带有了敌意。

其实,认真说起来,姐弟两个人小时候的感情并不坏,在华美寂寞的园子里,他们是彼此的玩伴。

张爱玲到底年长一些,而且身体素质比弟弟好。那个时候,她眼中的弟弟是脆弱的,像苏打饼干一样,她恨不得隔着被窝搂紧了他。

弟弟是依赖姐姐的,只是,小时候的姐姐他可以追到,年纪越大,他离着这个姐姐就越来越远。

张爱玲父母离婚后,姐弟两个都归父亲。

有一次,张爱玲因与后母争吵,挨了巴掌,最后连带着父亲也赶来冲着她扔花瓶。

毕竟一个女孩子打不过两个在她看起来人高马大的父母,之后她被关了起来,而且生了场痢疾,如果不是佣人的求情,父亲准备任她自生自灭。

受够了这个家的张爱玲跑去投奔了母亲,但没想到,过了几天,弟弟抱着一双篮球鞋也跑了过来,哭着不肯回去。

母亲表示,两个孩子她只能养一个。那个时候,看着离开的弟弟,张爱玲心里也是凄苦的。

晚年,张爱玲回复弟弟的一封信中这样写着:

寥寥几句话,成了后世对张爱玲待弟弟冷漠薄情的有力佐证。

她一分钱都不愿给弟弟,却在得知姑姑生病时,急着给她汇钱,同时希望改善她的经济条件。

就连当年深深伤害过她的胡兰成,在分手的时候,也可以收到她三十万的分手费。

为何,她单单对这个骨肉至亲,不愿意施以援手呢?

其实,上面几句话,单拆开来看,确实冰冷绝情,但这几句话并不是一封信的全部。信的前半部分,是张爱玲表示自己多病,忙于照顾自己,疏于写信。

信中,她还劝告弟弟,可以晚些退休,即使退休了,也可以找些轻松的事情来做,因为这样有益于身体 健康 。 而且,父亲能留给弟弟一点产业,也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

另外,信中还聊起了他们共同的姑姑,说她与初恋结了婚。

这封信,通篇看下来,其实并不是冰冷薄情的。 只是,没有符合人们愿望中,一个姐姐对待弟弟的热情与母亲般的关怀罢了。

然而,张爱玲根本没得到过什么家庭的温情,对这方面的“不懂得”也在情理之中。

再者,张爱玲给姑姑寄钱,是因为姑姑病重,在她眼中,姑姑是一个年老的病弱者,而弟弟只是经济窘迫,完全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改变境况,就像自己一样。

如同她在信中劝告弟弟的那样,哪怕退休了,也可以找一个轻松的工作来做。

张爱玲当年与胡兰成分手的时候,确实给他寄了三十万的分手费,那是她电影剧本《不了情》与《太太万岁》的稿费。

张爱玲寄出这些钱时,内心已经对这个男人充满了嫌恶,只是,她当初也花了他不少钱,她只是还钱而已。

所以,她寄给胡兰成钱,也合情合理。

说到底,张爱玲对弟弟没有温情,一个原因是她同样是在缺爱的环境里长大,亲情本身便淡漠;另一个原因是,张爱玲的清高,让她只会欣赏与喜欢积极向上的人,厌恶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就像他的父亲那样的人。

年少的张爱玲是袒护着弟弟的,饭桌上为了点小事,父亲给了弟弟一巴掌,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淌,她提醒自己记住这种仇恨。

但是,当事人的弟弟却像像置身事外的人一样,没多久就开心地玩了起来。

张子静承认,自己不如姐姐聪慧,甚至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还是一副不开化的模样。

在张爱玲眼中,这个弟弟身上,慢慢有了自己最讨厌的男人,自己父亲的模样。她住校偶尔回家时,佣人便向她诉说张子静的逃学、忤逆与没志气。

张爱玲小说《茉莉香片》里,那个一事无成又懦弱的聂传庆,被公认是张子静的化身,最后,连张子静自己都承认,他就是那个浑浑噩噩不未上进的人。

最初,张爱玲还怪责是后母的原因,是她教唆了这个男孩的不上进。后来,看到了这个弟弟连仇恨都不在意的模样,内心便都是怒其不争了。

张爱玲十几岁时投奔了母亲,与父亲彻底闹翻,那个家她已经回不去了,与弟弟也没有了往来。最初,她看到弟弟被母亲拒之门外,她跟着那个男孩一起哭。

但后来,她在母亲那里过得并不好,虽然不用挨皮肉之苦,但心灵上伤害似乎更甚。 所以,她对弟弟的那种没有得到收留的怜惜,也便消失了。

长大成人的姐弟两人,各有各的人生,哪怕他们后来读了同一所大学,也不常往来。弟弟是喜欢追着姐姐的,而张爱玲从来不缺追随她的人。

张子静一生未婚,曾经有人给他说媒,人家姑娘要一块手表做彩礼,他拿不出钱,于是这件事情便不了了之。

成年后,他只是一个穷教师,父亲去世后,他与后母挤在一间只有十四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过日子。后母去世后,他一个人孤独飘零,与大洋彼岸的姐姐一样。

只是,他是被迫独居,而姐姐是主动成为一座孤岛。

写在最后:

张爱玲是天分绝高的作家,她的文字,像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花鸟,她写的故事,惊艳地可怕。

但如王小波说的那样,张爱玲的故事都是幽暗的。的确,她故事中的人,哪怕有灿烂的羽毛,也飞不出自身的绣屏。

最后,她自己,也活成了这个样子。

然而,张爱玲却真的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拒绝回国,不停地搬家,拒绝与别人来往。

她并不是天生绝情的人,只是,没有与过去和解罢了,所以,哪怕年老了,也无法柔软下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