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西泮的药理作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3
地西泮是一种苯二氮卓类药物,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以及肌肉松弛的药理效果。相较于氯氮卓,地西泮在安定性、肌肉松弛性和抗惊厥性方面更为有效,并且能够通过扩张小动脉和静脉来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左心室舒张末压和氧耗量。
地西泮的作用机制涉及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效应,与GABA苯二氮受体相互作用,从而增加GABA与受体的结合,导致Cl-通道的开放增多,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前和突触后电位的超极化,减少关键神经元的放电,进而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以及中枢性肌肉松弛等效果。
与巴比妥类催眠药相比,地西泮具有较高的治疗指数,对呼吸影响较小,对快波睡眠无影响,不对肝药酶产生作用,即使在较大剂量下也不会引起麻醉。地西泮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血药浓度在0.5至2小时内达到峰值,儿童吸收较早,而老年人较晚。直肠给药后10至30分钟可达血药峰浓度,肌肉注射吸收较慢且不规则,静脉注射后迅速生效。地西泮的半衰期为20至50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8%。由于在肝脏代谢为奥沙西泮,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蓄积。地西泮可透过胎盘,主要由肾脏排泄,也可经乳汁排出。
地西泮主要用于治疗焦虑症、镇静催眠、急性心肌梗死伴随左心衰竭、室性心律不齐,以及作为抗癫痫和抗惊厥药物(如破伤风治疗)使用。此外,它也适用于减少麻醉前的焦虑和紧张,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治疗恐惧症、紧张性头痛、老年性震颤和特发性震颤。
禁忌症包括青光眼(闭角型)和重症肌无力患者,以及分娩期间不宜使用。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头晕、乏力,老年人可能出现便秘。大剂量使用时,可能出现共济失调、震颤和尿潴留,皮疹和白细胞减少罕见。个别患者可能出现兴奋、多言、睡眠障碍甚至幻觉,但这些症状在停药后通常会迅速消失。长期使用后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癫痫样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