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红楼》 |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甄士隐乃“真事隐去”之意,贾雨村乃“假语村”又或“假儒村”之意。

本回说甄士隐因爱女英莲被拐,后家旁葫芦庙失火殃及自家,无奈投奔岳父。岳父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有些不乐。即使甄士隐折变田地还是有些银子,但他乃读书人,并不擅长下田劳作,便不得岳父喜欢。寄人篱下的感受不甚好,故追随了跛足道人飘飘而去了。

而曾被甄士隐救济过的进京赴考的贾雨村,直至甄家落寞仍杳无音信。甄士隐出家后才“姗姗来迟”,成为了官府新太爷,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退一进,对比分明。

此意 :在那个腐败专制的时代,真正有良知的正义人士,是受排挤的,只好隐居起来;而能够生存下来只有像贾雨村这样的一心求名求利之人。

甄士隐是个仁心宽厚的人,不仅没有看不起贫苦的贾雨村,还邀他于家中共度中秋。得知他囊中羞涩无法上京赶考后便支50两白银加两套冬衣给他,让他买舟西上,雄飞高举;后还写了两封荐书欲给他,奈何他第二天一早就进京了没赶上。

可见甄士隐是个很真诚实在的人,他是真的把贾雨村当成自家兄弟一样对待(不过还好荐书没有给贾雨村,否则真是坏了甄老爷的名声了)。

听到他吟的“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时逢三五便团园,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自大之语仍觉得他是“非久居人下”之人,且“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

把自己比作“椟中玉”、“奁内钗”,还妄想着自己会被“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样狂妄的一心追求功名和利益的贾雨村也就是遇到了单纯爱才惜才的没什么脑子的甄士隐,否则谁会看得上他呢?

狂妄的贾雨村还有一个特点——自恋。甄士隐家的丫鬟不过是猛抬头看到窗内有个贫窘之人,“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心里想的还是“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因怜惜“不免又回头两次”,贾雨村便“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

好一个“巨眼英雄”,一个“巨”字描述贾雨村自己把自己高看的不是一点两点,可叹可笑。

细节处当甄士隐给贾雨村置办了银子冬衣助他进京赶考时,他仅“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银子和冬衣对于衣着褴褛的贫窘的他来说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真正的雪中送炭,但他却表现得理所应当一般,实在不尽人意。

或许是贾雨村觉得这点盘缠对于甄士隐来说不算什么所以也不必多谢?或许是觉得自己才气逼人获得甄士隐赏识馈赠是他有伯乐之眼识得千里马?还是他本来就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想借酒宴让甄士隐救济他?全都不得而知。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他的表现说明他并不像甄士隐一样是个实诚的人,也并懂得感恩。真真是甄士隐看错了人,真心错付。

再说甄士隐的爱女英莲,“英莲”音同“应怜”,有应当怜惜之意。甄士隐老来得女,却因下人霍启(音同“祸起”)在元宵夜抱着英莲出门看花灯,一时疏忽被人拐走。应了之前癞头和尚见到英莲时的言词:“惯养娇生笑你痴, 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词中,“菱”对英莲日后的名字“香菱”,“雪”对“薛”。菱在夏天开花,然后空对上冬日的雪,之后的故事,香菱遇到薛蟠,自没有什么好结果。

英莲惯养娇生也如同大观园的女儿们一样,慢慢却遭遇了不同命运。在佳节元宵后,由盛转衰,弊端层出,最后烟消火灭(也暗指曹雪芹家真实情况是雍正六年元宵节前夕被抄家)。

由甄家看贾家,由甄士隐看贾宝玉,甄对贾,真对假。同入太虚幻境,同遇警幻仙姑,借此点出甄的遭遇和归宿是贾的一生道路的缩影。绛珠草以甘露灌溉,“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绛珠草乃林黛玉的前世,幻化成人形为绛珠仙子。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里的“他”指的便是贾宝玉,贾宝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曾浇灌过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所以林黛玉下凡来找贾宝玉报恩,报恩的方式便是大家熟知的林妹妹的“拿手绝活”——哭泣——用一世的眼泪偿还贾宝玉的一时恩情。

女娲补天时造“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此顽石听癞头和尚和破足道人讲“红尘中荣华富贵,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于是便有了贾宝玉出生时口中衔着的那颗宝玉,借“贾宝玉”的肉身下凡。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有的解说版本里分析说,前玉指的是林黛玉,虽一心为宝玉,却并不曾主动表露心意,只是被动求得宝玉的怜爱;后钗指的是薛宝钗,宝钗先安分守己、审时度势,后蓄势待发,该出手时就出手。

 

百度百科关于曹雪芹家有这样一段介绍: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宠信。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家世显赫,有权有势,极富极贵,成为当时南京第一豪门,天下推为望族。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曹雪芹既不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作品“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

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那种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他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曹雪芹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

他不像过去的小说居高临下地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本回阐明了“此文无朝代年纪可考,也没有什么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假有无,看官自便。

本回回味结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