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鸡鸣寺因“霉运”上热搜?一文看懂寺庙的正确打开方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7

这几天,南京鸡鸣寺忽然就上了热搜。

点进去一看,原来是网友们在吐槽自己去过鸡鸣寺后的神奇经历——有说灵验的,说自己去庙里诚心拜过之后,心想事成。

还有吐槽自己倒霉经历的,从鸡鸣寺出来之后,不仅愿望没有实现,反而“霉运当头”。

在网友们的热情讨论之中,小艺一眼看到了一条角度清奇的微博:

到底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霉运”的呢?小艺也不知道。但是,佛教寺庙的建筑传承千年,不同的殿宇之间也各有讲究。有朋友因此而抱怨:“去寺里的时候,啥也不懂。去的哪里,拜的是谁都不知道。”

为此,我们准备了这样一份佛寺参观简易指南,以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为例,结合其他 汉传佛教寺庙 ,带你了解汉传佛教寺庙的典型配置,教你如何才能正确参拜一家寺庙。

当然,既然是典型配置,就不能一概而论。 千座寺院千种风情 。纵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但是,受限于每座寺庙所在的地域、所传祖师以及经营情况的不同,寺院的制式也是各有特色。

01

佛寺基本配置:伽蓝七堂

最早的时候,塔作为佛陀的化身,是佛教徒们的圣地。因此,早期的寺庙建筑是以塔为中心的。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佛教寺庙的修建受到了中国本土建筑流派的影响越来越深,从以塔为中心逐步发展成为以殿堂为中心。

到了唐宋时期,兴盛的佛教信仰让寺庙的修建迎来了一波高潮,逐渐发展出一种规范建筑形式—— 伽蓝七堂 。但是,这并不是一种必须遵守的规范。佛寺所尊宗派不同,七堂的组成也会不同。

普遍意义上的七堂伽蓝主要是指 山门、佛殿、法堂、方丈、斋房、浴室、东司(也就是厕所) 。其中,佛殿是泛指,根据其中供奉的佛像或者菩萨像区分出不同的殿堂。伽蓝七堂制禅院一般以殿为中心,主要建筑 以中轴线 贯穿整个佛寺,中轴线左右两旁对称。

但是,并不是说寺庙里只有这些建筑,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算是基本配置。如果再缩减,像一些小庙中只有一座殿堂,左右配殿都住人的,只能算是“庵”了。

一座寺庙中,除了基本配置,还会包括法堂、佛塔、藏经阁等建筑,并且穿插建立牌坊、香炉、回廊等。 简而言之,佛寺重要建筑置于寺内中央部分成一直线排列,而配殿及其他附属设施则置于中轴线两旁。

02

如何参观一座佛寺

入庙第一站——山门

金刚力士护佛法

参观一座寺庙,最好是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依次参观。而我们走近一座寺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山门。

山门是一座寺庙的门面,由三道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佛教把这座门称作“三解脱门”, 即中门“空门”、东门“无相门”、西门“无作门” ,取入内三解脱之意。 有的寺院有的仅有一门,也可称为“三门”

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如果位置不够,至少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作 “山门殿” “三门殿”, 走入其中,最先看到的就是金刚力士像。

在佛教传说中,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原本只有 一尊 ,但是受中国传统对称思想的影响,金刚力士便一分为二,在山门殿中左右护持。

既然是护法神,力士像的表情就不能太过温柔,往往面目狰狞,做忿怒相。 左像怒颜张口,右像忿颜闭口 。民间根据他们的口型,也管他们叫 “哼哈二将”

Tips:

进入佛寺时,一般有不走中门的讲究。这与我们进入祠堂的要求类似,是为了表达谦卑。不过也有说法是因为中门是空门,只有已经出家的僧人才能走这道门。

至于门槛不能踩的讲究,也是与约定俗成有关。《礼记》有言:“大夫士出入君门,不践阈。”意思就是说去别人家做客,千万不要用脚踩人家的门槛。毕竟是木质的,踩来踩去太容易坏了。

钟楼和鼓楼

钟鼓之声相闻

进入山门,便在两旁见到钟楼和鼓楼, 左为钟楼,右为鼓楼 ,放置着寺中最大的钟鼓。

寺中讲究 “晨钟暮鼓” ,即早晨先击钟,以鼓应之;晚上先击鼓,以钟应之。按时敲钟击鼓,早晚各一百零八通, 用以报时,也用来警醒僧众

Tips:

寺院的钟鼓不能乱敲,因为每一次寺院敲钟都代表着一定的意义。乱敲的话不仅会损害寺庙财物,也会对僧众的修行造成影响。

天王殿

进门弥勒出韦驮,四大天王镇四方

白马寺中的天王殿位于正门与大雄殿之间,里面供奉着明代的夹纻弥勒像、泥塑四大天王像和韦驮天像等。这也是天王殿供奉的一般配置。

我们常见的弥勒,都是袒胸露腹,手持布袋的形象,我们也已经习惯了称呼他为弥勒佛。但是你知道吗?天王殿中的弥勒,其实并不是佛。

弥勒虽然被我们称作弥勒佛,但事实上,在佛教教义中,弥勒还只是菩萨果位,以佛的身份出现也只能是在三世佛当中。

因此,天王殿中的弥勒还是菩萨,若是着菩萨装,便是 “天冠弥勒” 。而我们常见的“大肚弥勒”,实际上源自五代时期一位癫僧,在宋元时期才流行起来,算得上是十分中国化的弥勒了。

绕过弥勒,回头一望,便能看到这尊与弥勒隔板而立的韦驮菩萨。韦驮天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护法神,身着金甲金冠,手持宝杵,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

天王殿两边供奉四大天王,早期的四天王天经过历代的演变,形象和意义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Tips:

一些小寺会将山门殿和天王殿并为一处,此时,四大天王像可能会和金刚力士像一起供奉。但中间供奉的弥勒和韦驮却已经约定俗成。

进门时先拜弥勒菩萨,求合家平安;最后出门拜韦驮菩萨,求家宅平安、出入平安。

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最早的“财神爷”,同时,也是佛教传说中,哪吒的的父亲。

正殿

佛祖坐正中

正殿中,最常见的是 大雄宝殿

作为目前佛教建筑中最重要的一栋建筑,大雄宝殿一般是整个寺院中最大的建筑,殿中的各类家具陈设也是最为华美庄严,宝盖、宝幢、宝幡等一应俱全。佛前还有各类供具,以供养佛与菩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宗派的不同,佛殿中供奉的主尊数量都有变化, 有一、三、五、七四种情况。

一尊佛

供一尊佛,主位上大多是释迦摩尼,左右胁侍或是两大弟子阿难迦叶,或是两大菩萨文殊普贤。白马寺的大佛殿中供奉的就是释迦摩尼,左右还有文殊、普贤二菩萨和迦叶、阿难二弟子等造像。

三尊佛

供三尊佛为主尊的,叫做 三佛同殿 ,主要有横三世佛、竖三世佛和三法身几种,其他的排列十分少见,不做赘述。

“横三世佛”,又名 “三方佛” ,是以 空间 为区分,意指三佛居于三方不同空间世界,由释迦摩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组成。其中, 释迦牟尼佛,双手仰掌平置于腹前,药师佛持塔或持药丸,阿弥陀佛持莲花。 白马寺大雄殿供的就是横三世佛。

另一种是竖三世佛,又称 “三时佛” ,从 时间 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

五尊佛

五佛同堂的 多见于宋辽时期 佛寺,是由 密宗 发展而来。五尊大佛中,正中供奉的是 法身佛毗卢遮那佛 ,汉译 大日如来 ,为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祇。列在两旁的,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不空成就佛。

七尊佛

有些寺院还供奉 过去七佛 ,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彼此接续,是离现世最近的七位佛

除佛像外,大殿左右二壁塑 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 ,以展示佛祖讲经说法的盛景。佛坛背后供一菩萨像,多为 观音或文殊

Tips:

佛殿是供奉佛祖的地方,所需要求也最多。总结下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注意衣装整洁,不要大声喧哗。

(2)供台上的水果、花烛,都是不能动的,也不要把自己的随身物品放上去哦

(3)在佛殿中直视佛像在一些居士眼中是不恭敬的,可以在殿外看。

(4)有的寺庙不允许拍照,拍照前要注意是否有标识,或询问法师。就算允许了,也注意不要开闪光灯哦

配殿和前后殿

其他的佛与菩萨

一般说来,离开天王殿后就会看到大殿了。不过,根据寺院主题的不同,会在左右配殿或旁侧小院里设立 观音殿、文殊殿、地藏殿、伽蓝殿 等专供殿堂。其中,伽蓝殿供奉佛教发展 历史 上有“大功德”的人物。祖师殿则多见于禅宗,用以供奉本流派的祖师。

而正殿的前后,也会根据寺庙需要设立其他的殿堂,以供奉其他的佛像。像白马寺的大雄殿之后,就有 接引殿、毗卢阁等其他殿堂

在这些殿堂中,净土宗会供 西方三圣 ,即手持莲花或捏接引咒的阿弥陀佛,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华严宗则供 华严三圣 ,左右胁侍是文殊普贤,主佛像换成了毗卢遮那佛,头戴毗卢帽;还有供 东方三圣 的,主佛像是东方琉璃药师王佛,手持宝塔,胁侍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经幢、佛塔与塔林

不同于其他佛教建筑中,塔位于佛殿的后方或者干脆在后山,白马寺的齐云塔位于大雄宝殿右边,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是 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金代建筑遗存之一

塔原本产生于印度,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其弟子为纪念他,各自建塔以保存或埋葬他的“舍利”。也就是说, 最早的时候,塔属于坟冢的性质 。早期还没有佛像时,佛教徒们常常 顺时针绕塔修行。 因此,早期的佛教建筑是以塔为中心的。

塔传入中国后,与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和民族文化相结合,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不管塔中是否埋有舍利,统统都被称为舍利塔。而佛寺的中心也由塔转为了殿堂。但是,塔的原本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许多寺庙中的塔林,便是高僧的墓园。 电影里为渲染气氛,常常让和尚将敌人引入塔林,上下翻飞,实在是贻笑大方。

经幢 是佛教石刻中的一种。唐代中期佛教密宗传入中土,僧侣们起先将佛经或佛像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改为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故称经幢。

Tips:

绕塔礼拜,以顺时针右绕为宜,也就是佛塔始终在自己的右边。这是表达对佛的赞颂。

法堂与藏经阁

顾名思义,法堂就是佛教讲经说法的地方,相当于讲堂。一般位于佛殿的后方,方丈的前方。 一般出现在禅宗寺院,显示它“其教外传”的宗旨 。而藏经阁就是存放佛家典籍的地方,位于 整个佛教建筑体系的最后方

白马寺的藏经阁内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收藏有龙藏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10余种藏经。

Tips:

如果正好碰见法堂中有师父在说法,一定要记得保持肃静,也不要随意穿梭其中,到处拍照,是很不尊敬的行为。

对于一些大型寺庙,还有一些如 僧寮、受戒坛、方丈殿 之类的建筑,除了在一些寺院里方丈殿位于中轴线上之外,其他的建筑或在寺院两侧,或位于寺外,都是望名知义又不可轻入者,就不多赘述了。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坐落在山川老林之间的佛寺,庭院重重叠叠,凝聚的不只是时间,还有丛林掩映下,在山上蔓延的隽永禅意。因此,去寺庙里看一看,也是很多人休闲时刻的一大选择。

去寺庙里参拜时,不如带上这一份指南,对于寺庙怎么逛的问题,我们的心里一定更有底了。


参考文献:

白化文. 《汉化佛教与佛寺》. 北京出版社

周思瑶. 佛教文化空间中的中轴线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7.

陈迟. 明清四大佛教名山的形成及寺院 历史 变迁[D].清华大学,2014.

曹如姬. 山西五台山寺庙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D].太原理工大学,2005.

李桂红.中国汉传佛寺建筑与佛教传播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 科学版),2002(S4):235-237.


-END-

编辑 艺旅文化 落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