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历史故事四字成语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7

1. 源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张冠李戴: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李代桃僵,成语,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出自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鸡鸣》:“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在军事上,三十六计之一,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像象棋中的“舍车保帅”战术。

瓜田李下,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也指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

容易误用来形容田园生活。古人强调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除此之外,还要主动避嫌,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不做让人误会的事情,也很重要。

李广不侯,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

他一生不被重用,没有受到封侯的奖赏,最后被逼自杀。他的部将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古人认为奇数不吉利,司马迁评价为“李广老,数奇。

李郭仙舟,比喻知己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

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后遂以“李郭仙舟”等比喻知己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

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桃李春风,解释:桃李指老师的学生。

成语用来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出处:宋·杨万里《送刘童子》诗:“长成来奏三千牍,桃李春风冠集英。”

2. 【来源于历史故事(写成语,5个):()、()、()、()、()】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3. 有关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 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例 句: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负荆请罪。

2、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

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例句:草船借箭的故事体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3、完璧归赵[ wán bì guī zhào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例句: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完璧归赵,请你放心。

4、一言九鼎[ yī yán jiǔ dǐng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

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例句:老厂长向来说到做到,一言九鼎。 5、指鹿为马[ zhǐ lù wéi mǎ ]: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例句:现代社会,颠倒是非、指鹿为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4. 关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南辕北辙【nán yuán běi zhé】:南辕北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东施效颦【dōng shī xiào pín】: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出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一鸣惊人【yi ming jing ren】:出自 《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已:罢。)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一字千金【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余音绕梁【yú yīn rào liáng】: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语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 ,匮粮,过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清 贺裳 《载酒园诗话·宋欧阳修》:“至若叙事处,滔滔汩汩,累百千言……所惜意随言尽,无复馀音绕梁之意。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

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顾:[1]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卧龙岗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叶公好龙【yè gōng hào lóng】叶公好龙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出自 汉·刘向《新序·杂事》。

约法三章【yuē fǎ sān zhāng】约法三章,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出自汉·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

5. 【源于古代语言,历史故事的成语具体点,一箭双雕和一字千金是不是

成语非常丰富,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源于口语. 这类成语是在人民群众口语中广泛流传之后见之于书面的,一般都比较通俗、生动.如:欢天喜地、细水长流、五花八门、指手画脚、量体裁衣、拐弯抹角、一干二净等. 二、源于古书. 即从几千年来的古代书籍中产生出来的,其中可分为: ①古代寓言的概括,如:自相矛盾、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杞人忧天等. ②历史故事的概括,如:草木皆兵、望梅止渴、破釜沉舟、完璧归赵、卧薪尝胆、三顾茅庐等. ③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豁然开朗、水落石出、百废俱兴、政通人和、心旷神怡、一鼓作气等. 三、源于外来语. 如根据佛经意译或改写而成的成语:昙花一现、五体投地、聚沙成塔、回光返照、惟我独尊、现身说法等.再如来自法语的成语:火中取票、象牙之塔等. 四、新创造出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成语也不断产生、演变.从名家的作品、群众的口语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成语.如:多快好省、力争上游、推陈出新、争分夺秒、厚今薄古、自力更生、百花齐放、古为今用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