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忽视的“教学内容的连续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之二

      从开始当老师写教案至今已经19年了,随着时间的变化,科技的进步,我们的教案也由最早手写教案过渡到电子教案,现在变成集体教案,大家的教案都一样了。更有甚者,上一届的教案回传给下一届,就这样修修改改,变成了“校本教案”,可是真正用这个教案去上课的老师又有多少呢?

      我教过最后一届高中的旧教材之后就教初中了。刚教初中的时候,自己特别不适应,总觉得我讲的学生似乎听不懂,我把初中的教材升格成高中的水平去教,孩子们自然觉得难度太大了。但是在我自己带完一轮初中教材后,我就发现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衔接的知识点,如果初中这些基础关没有扎扎实实过,那高中就会很辛苦。现在我又教了一轮部编版的新教材,更深切的体会到小学和初中语文的衔接也很紧密,其实这正是体现了“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书中提到:“有差异也就是不重复,至少不简单重复。与中小学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有更为复杂的关系。比如阅读教学教材内容的主体是“课文(选文)”一篇篇选文的变化,很容易造成假象,使人们以为在教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今天一篇游记,张三写的,游了某座高山,明天又一篇游记, 作者是李四,旅的是大海,从选文讲当然不同,但从教学内容看,很多教学其实是在不断地简单重复。有些教师碰到游记,就是三步曲:作者的游踪、所见、所闻、所感、优美的语句。小学如此,初中如此,高中还如此。我有一个未经严 格查证的说法,从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角度讲,凡是高中“教”的初中都“教过”,凡是初中“教”的小学都“教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在不断地简单重复中,尽管有些从不考察课堂里学生究竟学了什么的人不负责任地将之美其名曰“螺旋型上升”。按我的界说,有差异也就是这一课所教所学的内容------文章、文学以及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方法、策略、态度等,是上一些课未教未学也是下一些课不需要再教再学的,除“补课”之外。像我们现在这样,这星期“读出感情来”,下星期“读出感情来”,小学四年级“读出感情来”,五年级“读出感情来”,初中“读出感情来”,高中还是“读出感情来”,现代意义上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恐怕不能仅仅是这副模样吧!”

      听了这一席话,我们似乎恍然大悟,其实更值得庆幸的是,随着部编版新教材在小学和初中不断的推进,使得语文教材的“科学体系”更加明晰了,语文教学有规律,语文教学的研究要探寻规律,在同一个学段,教学内容有相对的次第,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了这个问题!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