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选了写人记事散文《背影》,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活着》,写景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参考资料种展示的学习重点有: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文章。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课文以父亲的“背影”为中心的好处: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出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叙事的线索,表情达意的切入点,也是“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4.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感觉这些学习目标可以集中在第三条上,“理解课文以‘背影'为中心的好处”。

      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   读课文,悟“背影”

     一、初读课文。(初读背影,理线索)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写什么人,记什么事?

    文中几次写到“背影”,分别是什么时候的“背影”?

     小结:“背影”是文章叙事的线索。

     二、再读课文。(再读课文,悟父爱)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所写之人是父亲。结合文章具体情节语句,说说你对文中父亲形象的认识。

     示例  

     “父亲因为事忙, 本已 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 再三嘱咐 茶房,甚是仔细。但他 终于不放心 ,怕茶房不妥帖; 颇踌躇 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 踌躇 了一会, 终于决定 还是自己送我去。”

     这是一个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父亲。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 嘱 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 茶房好好照应我。”

     这是一个有点啰嗦的父亲。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这是一个有点迂腐的父亲。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总想尽力为孩子多做些)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牵挂的何止是儿子旅途的安全,离家的孩子,时时刻刻牵着父亲的心)

     ……

      当时的作者也认为父亲有点儿迂腐,办事不够漂亮,但是当他看到父亲爬过铁道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时,还是不由自主落泪。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作者也应该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处。这个“背影”,是作者情感的转折点。让我们细品文中描写“背影”的语句,品析它为何能够打动作者,也打动无数读者?

     (朗读)

      “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结合具体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示例:“父亲是一个胖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体态的臃肿,衣着的不便,步履的蹒跚,可想爬月台的艰难。

    “他用两手 攀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 微倾 ,显出 努力 的样子。”

     “攀”写出悦台的高,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缩”“倾”“吃力”攀爬月台的吃力、危险。

     父亲的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他给儿子的是“紫毛大衣”。

     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在《朱自清与<背影>》一文中有如下的记述:

     “1916年,我家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非常体面的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学读书。自清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独自北上,这以后不久,父亲的公卖局长职交卸了,他老人家特地关照我:不要写信把这些琐事告诉大哥,以免他学习分心。然而,大哥对家道日下的境遇已有所知。当时,北大学生应先读两年预科以后,才能再报本科。自清为早日完成学业,减轻父亲负担,将 ‘自华改为‘自清,提前一年混入本科考场,免去了一年的预科学习。

     “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二哥即将中学毕业,想考大学,都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钱。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对二哥物华上交大的愿望,却是再也无力成全了。二哥成绩优异,志愿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父亲无论如何不同意,理由是家中拿不出学费,并建议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因为这所学校既不要学费,又不要膳费。物华心中很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正在这时,自清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只有在这时,自清才真正感到家境的凄凉: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入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景象。……”

     理解朱自清父亲对长子朱自清的偏爱。萧条的家境下,他倾其所有给儿子最好的东西。

     这艰难吃力,步履蹒跚的“背影”,是父爱集中的体现,是父爱无言的表白。

    这父爱的凝聚点,深深打动了作者。可见,“背影”是作者情感的转折点,是父爱的象征点。

    三、三读课文。(三读课文,品情感)

     读课文(特别注意细读课文第七段),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背影》背后的故事

     1915年,朱自清的父亲包办了朱自清的婚烟,朱自清自然有怨言,由此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知道后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而且朱自清的二弟几乎失学。《背影》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并参加工作,父亲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的父亲写信给儿子,告之“大约大去之期不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当时不能理解父亲的懊悔)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伤感、同情)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理解);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感激)。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感动)。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思念)

      可见,背影,是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小结:“背影”是文章叙事的线索,表情达意的切入点,也是“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背影”是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出发点。(写法:以小见大)

     板块二细比较,品语言

    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朱自清《春》与《背影》语言风格的不同。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