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9.11:子之道高深圆融,道之用生动活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

颜渊感叹道:“(孔子之道)越看越觉高深,越学越觉圆融,越用越觉活变。孔子循循善诱,以载道之文丰富我的学识,用合义之礼规范我的举止,令人(乐道好学)欲罢不能。我虽已用尽才智,却象仍有山峰高耸眼前。虽想攀登,却没法办到。”

【注释】

“喟”,音“愧”,大声叹气。“喟然”,叹息的样子。

“仰”,抬头望,仰望。

“弥”,更加,越发。

“钻”,钻研,推究。

“坚”,强固有力而不易摧毁。此处指孔子之道圆融无碍,无懈可击。

“瞻”,视、看。

“循循然善诱人”,即循循善诱,成语,可不译。“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引导。这是形容孔子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

“博”,丰富。

“文”,文章、典籍等一切载道之文。

“约”,约束,规范。

“礼”,合义的制度与规范的统称。

“欲罢不能”,成语,可不译。这是指由于孔子的循循善诱,使学生们乐道好学,以致不愿停下。

“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末由”,即无由,指没有门径、办法。“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

【评析】

颜渊即前文中多次提到的颜回,位列孔门德行科之首。颜回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乐道好学,闻一知十,聪颖过人,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也是孔子弟子中对孔子之道领悟最深的学生。

通过对孔子学说的钻研学习,颜回认为孔子之道非常高深,也非常圆融。由于孔子学说无懈可击,而颜回又有闻一知十的超强领悟力,因此颜回从不向孔子发出质疑,以至于孔子曾一度误以为颜回愚钝。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后来通过观察,孔子发现颜回其实领悟力极好,才知道颜回并不愚钝,因而说:“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又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君子行事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合义”。由于“义”在不同的时空场景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使得孔子之道的运用在实践中表现得非常活变。颜回将这种“活变”的感觉形容为“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我们在“里仁篇”的第二章与第十章中,都曾讨论过“子贡赎人”与“子路拯溺”的案例。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人以为优,而孔子恶之;子路拯溺而受牛,人以为劣,而孔子喜之。这就是孔子之道活变的生动案例。

孔子非常善教,其所创立的启发式教学法至今仍是各种先进教育方法的核心。孔子不仅教给学生们各种正知正见,还帮助学生们用礼义来规范自己,以使行为不违于仁道。孔子的循循善诱极大地激发了颜回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热情高涨,故有欲罢不能之感。

孔子曾评价众弟子道:“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可见,颜回的修养境界已然远超孔子的其他弟子。虽然“其心三月不违仁”的修养境界已属极为难得,但距离“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仍可谓“行百里而半九十”。因此,虽然勤奋好学、异常聪颖,更加以竭尽全力,但颜回还是感到孔子之道仍有更高的境界像山峰一样矗立眼前,令人难以企及。这应当算是对孔子之道“仰之弥高”的进一步描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