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五柳先生传》详细笔记,必采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3-05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五柳先生传》通过"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均突出了陶渊明不随世俗、不慕荣利的高雅志趣。
《五柳先生传》是否是陶渊明自传存在争议。[1-2]
1作品原文
编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3]
2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
详:知道
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4]。
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4]。
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欣然:高兴的样子。
嗜:喜好
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造:去、到。
辄(zhé):就。
期:期望
[8]既:已经。
曾(zēng)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
短褐(hè):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饮水用具。
屡:经常
晏如:安然自得。
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4]。
黔(qián与“前”同音)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兹:此,这。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4]
俦(chóu):辈,同类。
觞:酒杯
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
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古朴淳厚的上古社会中的帝王。[3]
白话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闲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生性喜欢喝酒,(但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没有舍不得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吹日晒,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消遣时光,(在文章中)稍微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他)忘记了自己的得失,凭借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总结:黔娄的妻子有句名言: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注:括号内的词语没有出现在原文中,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文章语言通顺,意思合理,从而作为补充添加在译文中。
3写作背景
编辑

对于《五柳先生传》的写作年份一般有作于少年和作于晚年两种说法。
王瑶根据萧统的《陶渊明传》的叙述认为,《五柳先生传》作于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中曾提到:"他在二十八写下的《五柳先生传》中,表示了自己的从文志愿。"如果这说少年时所作的话,那么这便不是自传了,有可能是陶渊明在年少时对生活的构想,表明志向,规划未来。
可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陶渊明笔下五柳先生穷困潦倒,家境贫寒。如此情境不似为自己规划未来,所以有研究者认为文章创作于晚年时期。清代学者林云铭指出文中赞语中"无怀氏""葛天氏" 传达了安贫乐道的情怀和不为官的态度,可以推测这是陶渊明辞官后所作。[1]
4作品赏析
编辑

文学赏析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五柳先生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五柳先生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五柳先生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对五柳先生的名字作了介绍之后,接着写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五柳先生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五柳先生没有志趣。五柳先生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五柳先生的志趣是高雅的。五柳先生虽然隐姓埋名,但与道家说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并不一样。不过,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有关。五柳先生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五柳先生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五柳先生有什么“会意”呢?没写。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中可以想见。五柳先生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只是不说,不是不知。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也隐隐地感到那个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二个志趣——饮酒。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但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明五柳先生内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一个使波澜平静的方法,这就是嗜酒。“嗜”字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这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三个志趣——著文章。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官得禄。这一点也说明了五柳先生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闲静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陶渊明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明作者也很欣赏道家所鼓吹的无为而治的古代社会,但全文主要精神仍然是儒家的“独善其身”。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洗练,于平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这就是陶渊明诗文的一大特色。[5]
名家点评

锺嵘:“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鲁迅:“是个非常平和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
《文心雕龙》说:“赞者,明也,助也。”
5作者简介
编辑

陶渊明(约365年—约427年),又名潜,字元

陶渊明画像
亮,东晋伟大诗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陶渊明生活的晋代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去官职,躬耕僻野,过着简朴的生活。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诗《饮酒》、田园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等。[6]追问

为什么我看不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