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彬县油页岩含矿区(解剖区)资源评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19

陕西彬县解剖区位于陕西省彬县,地理坐标:东经108°4'55″~108°18'44″,北纬34°58'24″~35°8'8″之间。包括张洪和水北村两个勘查区。区内无铁路通过,仅在本区东缘瑶曲东南约45km的耀县有咸(阳)铜(川)铁路通过,西(安)兰(州)公路通过彬县,张洪勘查区至彬县亦有公路可通(彬县至旬邑),但区内沟谷纵横地形高差大,沟深坡陡,悬崖峭壁,交通不甚方便。

本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南缘,海拔标高为1000~1800m。西低而东高,地形切割剧烈,黄土层西厚而东薄。东部为山区,西部为黄土塬(彬县旬邑区)。山区为介于陕北黄土高原及关中平原间地带,海拔标高在1600m左右,黄土覆盖不厚,是剥蚀残留的山区地形,相对高差在100~400m,山岭多呈东北—西南向,沟谷呈南北向。地形北高南低,砂砾岩层多呈悬崖陡壁,通行不便。土地贫瘠,农产不丰,居民点较稀。黄土塬区(彬县旬邑区)为陕北黄土高原南缘,海拔高度850~1300m左右。侵蚀切割剧烈,深沟峡谷纵横广布。塬顶谷底高差为200~300m。在河川两岸多有平坦阶地,土肥水足,利于农业生产,故居民较多。

泾河为本区内最大河流,源于甘肃,经彬县城郊东南至泾阳流入渭河。在彬县附近河宽约0.5km,两岸呈现明显的阶地。此外还有泾惠河、柳林河,但河流不深。在区域内各冲沟中,多有水流,但水量不大或为间歇水流。

一、地质背景

(一)区域构造

1. 大地构造位置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其区域构造单元属渭北隆起带上彬旬凹陷带内。在燕山运动后期,受到轻微的褶曲,且褶曲多属宽缓的背向斜,故构造较为简单。

2. 区域构造特征

(1)构造特征。

从区域上看,彬旬凹陷的构造具有如下特征:

①褶皱相对发育,断裂少见。褶皱成排成带性好。背斜与向斜构造南北相间成带,东西向断续相接成带,有雁行式斜列的特征。在走向上由近东西向、北东东至北东向偏转。

②褶皱形态以宽缓型—缓波状背斜及槽状—平缓状向斜为特征,由南向北褶皱的幅度和强度渐趋减弱,从下到上,由老地层到新地层褶皱形态从紧密、宽缓状—波状变化。

③侏罗系各组在向斜中沉积较厚较细,而在背斜轴部则较薄较粗,且常见下侏罗统富县组缺失,表现了构造控矿(控煤)的特点。含煤沉积在向斜部位好,在背斜部位差,显示条带状分布的特征。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中各背、向斜构造上、下迭置,位置基本符合,反映了构造的继承性和稳定性双重特点。

(2)褶皱构造。

区域褶皱构造主要有罗店背斜(Z1)、师家河向斜(Z2)、亭口背斜(Z3)、旬邑背斜(Z4)、大佛寺向斜(Z5)、彬县背斜(Z6)、郑家向斜(Z7)等。图区内长约8~20km。轴向北东东(65°~70°)至近东西(275°左右),构成褶皱构造的地层主要是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三叠系。褶皱形态总体平缓两翼不对称,一般背斜北翼陡(倾角5°~40°),南翼缓(倾角2°~8°)。向斜南翼倾角较大(15°~20°),北翼倾角稍小(4°~6°)。

①罗店背斜(Z1)位于泾河罗店,轴向北东东(65°~70°),在泾河以西向西倾伏。该背斜起伏幅度小,轴部侏罗系往往变薄或缺失,北翼倾角5°~8°,南翼倾角2°~3°。

②师家河向斜(Z2)位于罗店背斜与亭口背斜之间,轴向北东东(60°~65°),向斜中心较平缓,显槽状形态,核部为下白垩统洛河组上部,两翼为洛河组下部,倾角3°~7°,为一平缓槽状向斜。

③亭口背斜(Z3)沿路家—亭口镇—小灵台—刘家村一带作北北东(70°~78°)向展布,东部为梳状背斜,核部由侏罗系各组构成,两翼为白垩系下统宜君组。北翼倾角5°~10°,南翼稍缓为2°~4°,略显不对称形态。

④旬邑背斜(Z4)位于旬邑县城的南的鸡儿嘴—彬县百子沟煤矿一线,轴向北东东(65°~70°),向西倾没于大佛寺向斜中,核部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两翼为侏罗系、白垩系。北翼倾角10°~15°,南翼倾角3°~5°,总体形态为一北陡南缓向西倾伏的不对称梳状—宽缓型背斜。

⑤大佛寺向斜(Z5)位于亭口背斜与彬县背斜之间,沿大佛寺—水帘洞—百子沟的仙百沟一线展布,轴向近东西。核部为侏罗系及白垩系地层,两翼为三叠系地层。其南翼倾角较陡(15°~20°),北翼倾角较缓(4°~6°),为一不对称宽缓型向斜。

⑥彬县背斜(Z6)位于上万人村—彬县城南—百子沟口一线,轴向近东西(275°)。核部为三叠系地层,两翼为侏罗系及白垩系。在彬县以东的三叠系中地层倾角较大,北翼12°~40°,南翼2°~8°,为一不对称梳状背斜。在彬县以西的侏罗系、白垩系中为梳状—宽缓型背斜,北翼倾角4°~9°,南翼倾角2°~6°,并向西倾伏。

⑦郑家向斜(Z7)位于郑家南一带,轴向北东70°左右,槽部为侏罗系、白垩系,翼部为三叠系,为一宽缓向斜。

(3)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主要为百子沟逆断层,位于彬县百子沟公路桥附近的三叠纪地层与侏罗系地层界线处,断层面向南倾,上盘为上三叠统延长组(T3y)长石石英砂岩和页岩,下盘为延安组(J2y)石英砂岩和黑色泥岩,断层面产状为190°∠60°。

3.区域地层

按照陕西省地层区划,本区地层隶属于华北区的陕甘宁盆地分区南部。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成带状分布于铜川县杏树坪至彬县拜家河之间,皆为陆相的沉积岩。区内地层总厚度568~2259m,沉积岩极为发育。其中基岩露头仅占10%左右,其余均为松散堆积层。

(1)三叠系(T)。

本区所见最老地层,为中生界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传统的延长群最初命名地点在陕北延长县,划分为五段。其中本区主要发育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第四层和第五层基本缺失。地表出露于彬县城区以东的泾河南北两岸以及水北沟、百子沟沟口等河道地段,为一套绿灰色、黑色砂泥岩沉积,产延长植物群化石,是区内油气藏和油页岩分布的主要层位,未见底界,总厚度>660m。

①上三叠统延长组第一、二段(T3y1+2)。中国地科院地质所三室(1965)将其作为一个独立单元,命名为铜川组。延长群区内本组按岩性组合可分为上下两段,地表仅见上段,总厚度>310m。本组岩性为浅绿灰、黄灰色细粒长石砂岩。钙质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粉砂岩、页岩。页岩中产植物化石多实拟丹尼蕨和蟹形新芦木,油页岩中产方鳞鱼化石和遗迹化石等。

②上三叠统延长组第三段(T3y3)。岩性为黑灰色页岩,夹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砂岩和粉砂质页岩,往往富含黑色油页岩。页岩中产植物化石陕西枝脉蕨和蔡耶束脉蕨等,油页岩中产方鳞鱼化石和遗迹化石。与下伏地层为连续沉积,但较其沉积粒度为细,厚度变化大(0~350m)。

(2)侏罗系(J)。

出露于百子沟、水北沟、虎家湾南东及彬县城区以南各沟谷中,其余各处露头零星,剖面不完整。本系为一套陆相含煤建造,产延安植物群化石,是区内含煤、石油的重要地层。与下伏三叠纪地层不同层位呈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接触,总厚度198.4~904m。

①下侏罗统富县组(J1f)。区内地表未见出露,主要见于彬县、旬邑一带煤田的钻孔中。岩性为紫红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夹铝土质泥岩、炭质泥岩、砂砾岩薄层,底部为砾岩,上部常夹杂色泥岩。泥岩中产孢子:紫箕属、光面三缝孢属。花粉:云杉属、苏铁杉属。与下伏延长群之间呈超覆不整合接触,厚度0~102m。

②中侏罗统延安组(J2y)。区内为一套含煤岩系,岩性下部为浅灰色厚层状长石砂岩,中上部为灰黑色泥岩、铝土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互层,中夹炭质泥岩与煤层,富含植物化石。地表厚度121.9~247m,下与富县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缺失富县组时,则超覆于延长组的不同层位的上。

③中侏罗统直罗组(J2z)。区内本组岩性为浅灰色、灰黄色厚层状含砾石英粗砂岩,细砾岩,中夹少量紫红色或杂色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植物化石有:锥蕨、枝脉蕨,孢子有海金沙属等。地层厚度变化大,由48.4~333m。与下伏延安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④中侏罗统安定组(J2a)。区内岩性为紫红、棕红色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夹棕红色中厚层状砂岩、砂砾岩,底部常见细砾岩、砾岩。含孢子:锥蕨属、金毛狗属。花粉:云杉属、拟云杉属等。地表厚度变化大,由28.1~222m,与下伏直罗组为整合接触。

(3)白垩系(K)。

出露于彬县城区以北的泾河两岸以及红崖河、百子沟等地段。为一套由页岩和泥质岩组成的陆相红层沉积,与下伏侏罗纪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接触。总厚度251~402m。

①宜君组(K1y)。区内本组岩性为紫灰色巨厚层状(块状)复成分砾岩夹含砾砂岩透镜体和泥岩薄层或条带。与下伏侏罗纪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厚度一般为30~60m不等。

②洛河组(K1l)。区内本组岩性为紫红色、桔红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砾岩及砂质泥岩薄层或条带,砂岩中发育大型斜层理。向北砾岩总层数减少并减薄,向南增厚,层数增多,砾石成分复杂。总厚度222~342m。一般情况下本组与下伏宜君组为连续沉积。

(4)新近系上新统(N2)。

主要分布于泾河支流各河谷中,不整合覆于中生界夷平面之上,构成了黄土高原的基座。岩石地层名称为保德组(N2b),产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区内分布稳定,但局部地段分布不规则或无其沉积。岩性为棕红色黏土岩、钙质结核黏土岩,夹粉砂岩、钙质结核,底部往往有砂砾层属河湖相沉积,厚度由14~73m,变化较大。

(5)新近系更新统(Q)。

广泛分布于区内,发育完整,沉积类型复杂,有河湖相沉积,河流冲洪积、坡积、风积等,岩性以风积黄土为主,次为砂砾石层堆积,总厚度103.5~220m,与前第四纪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二)火成岩

区内岩浆活动极其微弱,未见火成岩发育。

二、油页岩特征

(一)油页岩赋存特征

1.油页岩赋存层位

彬县含矿区绝大部分为广厚的黄土覆盖。仅在深大冲沟内见有中生界出露。中生界主要出露有下白垩统宜君组(K1y)、中侏罗统安定组(J2a)、中侏罗统延安组(J2y)、上三叠统延长组(T3y)。本区地层产状近水平,倾角较小,K1y与下伏J2a呈假整合接触关系,J2y与T3y亦呈假整合接触关系。油页岩赋存层位为上三叠统延长组第三层,上三叠统延长组(T3y)特征如下:

(1)上三叠统延长组第一、二层(T3y1+2)。

本层上部为细砂岩、砂质页岩及页岩互层,但以砂岩为主,岩性变化无明显的界线,多为渐变关系。砂岩为暗灰、灰绿、青灰色,风化铁染则呈黄褐色、黄绿色薄至厚层状,具细微斜交层、波痕等原生小构造。但组成矿物以石英为主,泥质钙质胶结,故较坚硬。砂质页岩、页岩多为深灰或灰黑色,层理显著,层面有白云母碎片,含有植物化石。

(2)上三叠统延长组第三层(T3y3)。

岩性以深灰色、黄灰色砂质页岩、页岩为主,夹灰色细砂岩及黑色页岩及多层灰黑与黑色油页岩。油页岩中夹黑灰色、黑色薄层砂岩。油页岩底板为灰色、黄绿色砂岩,顶板为页岩。油页岩成层状展布,在区域内分布普遍稳定,沿走向延伸80余km,产状呈单斜构造,倾角5°~10°,埋深一般小于500m。

2.油页岩空间特征

区内共有A1、A2、A3三个油页岩层位,自A2层以上油页岩层皆不符合工业要求,在此仅详细描述A1层组。A1层油页岩下部夹黑灰色、黑色薄层含油泥质细砂岩一到二层,将矿层分为A11、A21、A31三层(图7-2),厚度变化较大,其中A11和A31层厚度较大,A21厚度较小,仅局部可采(表7-1)。

图7-1 陕西彬县油页岩含矿区A-A’勘探线剖面

图7-2 陕西彬县油页岩含矿区矿层对比图

表7-1 陕西彬县油页岩含矿区张洪勘查区A1层油页岩各分层厚度表

(二)油页岩质量特征

1.矿石特征

油页岩多呈黑色,纸片状,两组节理发育,多组成菱形。表面因受长期风化,出露于山坡、山梁者多呈灰黑色片状,层面上有锈色褐铁矿及淡黄色自然硫薄膜附着,成棕黄色,出露于沟中者因流水冲刷多呈黑色薄层状。新鲜矿石为乌黑色块状,性柔而不脆,点之即燃,具有沥青味,具油脂光泽。隐现微薄层理,致密坚硬,主要成分为硬质黏土类物质,含少量石英及长石细小碎屑,偶见肉红色水云母质黏土小扁豆体及沥青质点,富含古鳕鱼化石。

2.质量特征

(1)油页岩化学性质分析。

①含油率与灰分。油页岩含油率与灰分一般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图7-3),含油率越高,灰分含量越低;含油率越低,灰分含量越高。以含油率为因变量(y),灰分为自变量(x),进行回归分析,可得下面的回归方程:

y=33.8197-0.3504x

回归系数检验t=-11.588,相伴概率p<0.001,该回归方程有意义。

图7-3 陕西彬县油页岩含矿区油页岩含油率与灰分相关关系图

②含油率与挥发分、水分。含油率与挥发分、水分相关关系不明显,基本没有线性关系。

③含油率与有机碳。油页岩含油率与有机碳一般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图7-4),有机碳含量越高,含油率越高;有机碳含量越低,含油率越低。以含油率为因变量(y),有机碳为自变量(x),进行回归分析,可得下面的回归方程:

y=1.237+0.369x

回归系数检验t=8.680,相伴概率p<0.001,该回归方程有意义。

④含油率与S、H、N元素含量。含油率与S、H、N等元素含量相关关系不明显,基本无线性关系。

图7-4 陕西彬县油页岩含矿区含油率与有机碳相关关系图

(2)油页岩质量特征。

A1层油页岩各分层含油率、灰分等质量特征详见表7-2,从表中可以看出A1层油页岩各分层含油率不是很高,但比较稳定,皆大于5%,最高在7%左右;而灰分含量较高属高灰分油页岩,最高达84.16%,一般都大于70%;有机碳含量一般都大于7.5%,并且含油率越高,有机碳含量越高;挥发分含量也较高,最高达89.70%,水分不高于2.36%,硫分都低于4%。总的来说,油页岩质量一般,相比之下A11层油页岩质量较优于A21和A31层油页岩,是本区最主要可采油页岩层。

表7-2 陕西彬县油页岩含矿区张洪勘查区A1层油页岩各分层质量特征表

三、油页岩分布规律

(一)形成环境

1.构造环境

(1)构造背景。陕北台凹因东部山西台背斜的长期隆起,形成一个总体向西缓倾的大单斜。在大单斜的基础上,形成一些大型鼻状隆起与坳陷。彬旬凹陷是其最南的一个。其基底为前石炭系。印支运动使本区三叠系隆起褶皱并遭受剥蚀,后来燕山运动中这些先成的背、向斜构造又有继承性发展。

(2)矿床构造特征。

在燕山运动后期,受到轻微的褶曲,且褶曲多为宽缓的背向斜,故矿区构造较为简单。

含矿区位于彬县—白草坡背斜的北翼,为一平缓的单斜层。该背斜西起彬县磨子沟,东至白草坡,长达55km,磨子沟至早饭头间轴向为295°,由早饭头向东至鸡儿嘴则转向45°~60°,继而往东至白草坡为85°,近东西向,为一似“S”型的背斜构造,背斜核部为三叠系上统延长组第一层地层。由于背斜轴向,白草坡向西南延伸,至早饭头村折向西北行,故矿区的地层产状亦随之转折,在水北沟以东(百子沟附近)岩层走向为北东60°左右,而以西则为北西310°左右,倾角皆在10°左右。

矿区内褶皱轴向总体向北东方向的偏转和区域上东部出现的北北西向短轴褶皱,反映了燕山运动晚期本区曾经历过一次近东西向挤压应力作用,可能是山西台背斜进一步隆升并向西挤压的结果。

2.岩相古地理分析

(1)岩相特征。

①上三叠统延长组第一、二层(T3y1+2)。以浅绿灰色、黄灰色长石砂岩、钙质砂岩、深灰色、灰绿色页岩组成,前二者占岩石总量的70%。长石砂岩以中—细粒为主,其成分由碎屑:石英40%~50%、钾长石5%~10%、斜长石20%~30%、硅质岩3%~5%和填隙物:绢云母、铁质、方解石、绿泥石组成,副矿物有锆石、磁铁矿、磷灰石等,一般斜层理不发育,植物化石多在泥岩中出现,以延长植物群的多实拟丹尼蕨Danaeopsis fecunda为代表,局部地段可见淡水鱼,故为河流相沉积。河控三角洲相前缘呈现大型的、向上变粗的层序从细粒远岸沉积开始,向上变为以砂岩为主的近岸沉积,一般情况下,层序的下部为厚层状、不均一的泥岩与砂岩互层;层序中部是泥岩、粉砂岩与砂岩的重复交替层,可见小型波状沙纹层;顶部以砂岩为主,并呈透镜状体,沉积构造反映了单向水流河道砂体的特征。T3y1+2的沉积特征属河控三角洲相,仍以砂岩为主,但粒度较细,从岩性上看,下部往往是一套泥质岩底积层,向上则变为巨厚而多变的砂岩体,砂岩与泥岩接触处常常有冲刷印痕。

②上三叠统延长组第三层(T3y3)。以黑灰色页岩、粉砂质页岩、黑色油页岩,长石细砂岩组成。泥质岩占岩石总量的90%以上,植物化石稀少,仅见以陕西枝脉蕨Cladophlebis shaanxiensis和蔡耶束脉蕨Berhoullia zeilleripah为代表的植物群,总的特征是沉积粒度细,颜色深黑,富含黄铁矿和有机质,表明水体较深且安静,还原作用强,具封闭、半封闭半深湖相沉积特点。T3y3在局部地段,部分出现暗紫红色泥岩,呈氧化环境,为浅湖沉积特征,故总体为浅湖—半深湖沉积。

(2)古地理分析。

①上三叠统延长组第一、二层(T3y1+2)时期,本区结束了长时期的造陆运动而开始下沉,接受砂岩,砂质泥岩的沉积,形成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且本区随着秦岭褶皱带的不断升起,洼地继续加深,加宽,形成了较稳定的浅湖相沉积,气候亦逐渐转变湿润温和,浮游生物得以滋生。

②上三叠统延长组第三层(T3y3)时期,湖盆进一步加深,形成半深湖沉积得以滋生。初期浮游生物最为繁殖,堆积于湖盆中的生物残骸,经长久腐化,变成富有机质的腐泥质,造成油页岩原始物质。加之湖盆较深,水流较为稳定,故环境多由氧化环境变为还原环境,故在区域内生成油页岩。油页岩沉积环境良好,形成质量较高矿体,然其沉积过程中仍存在有振荡运动,搅动了湖水的宁静,故矿层中出现砂岩。

综上所述,晚三叠纪由中期河流—三角洲相转化到晚期的浅湖—半深湖相沉积,展示了稳定的中生代内陆盆地沉积特点。虽然延长植物群种属较多,但由于植物群不繁茂,沼泽化不强,未能形成泥炭沼泽相。诚然,植物和淡水生物遗体掩埋于深湖水体中,有机质处于还原环境,对油气藏及油页岩的生成是有利的。

(二)油页岩的分布特征

1.成矿时代、沉积序列

彬县油页岩评价区成矿时代为三叠系上统延长组第三层,沉积序列自下而上为上部页岩段,中部油页岩段,下部砂页岩段,从下到上,粒度变细,砂/泥比减小,并且砂岩中含石英,而无长石,因此可知其为陆相淡水湖泊沉积。其中油页岩段发育三层油页岩,第一层油页岩和第三层油页岩发育较好,在全区分布,第二层油页岩只在局部地区可采,油页岩中夹砂岩。

2.油页岩分布规律

本区油页岩段厚度为10.7m,含可采油页岩三层。A11层油页岩平均厚3.04m,最大厚度4.33m,最小厚度1.70m,平均含油率6.96%,是本区的主要可采油页岩层;A21层油页岩平均厚度0.88m,平均含油率5.87%,只在局部地区可采;A31层油页岩平均厚度2.96m,最大厚度4.25m,最小厚度1.37m,平均含油率5.66%,也是本区主要的可采油页岩层。但主要可采层为A11层和A31层,现仅就此两层简单讨论该区油页岩分布规律。

(1)A11层油页岩沉积厚度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含油率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富矿中心和含油率高值区基本重合,皆在油页岩出露地层附近。在油页岩地层出露附近,油页岩含油率东低西高(图7-5),厚度东厚西薄,但变化趋势较缓。并且厚度和含油率都较高,油页岩质量较好。

(2)A31层油页岩富矿中心和含油率高值区稍有偏离,含油率向四周递减,且东部比西部变化较缓,厚度亦东厚西薄。与A11层相比,A31层油页岩含油率较低,且不太稳定。这是因为,在A11矿层形成之后,局部的升降运动幅度变大,影响了浮游生物的生长及湖盆沉积的均匀性,故在此情况下生成油页岩矿层,不够稳定且质量不高。但总的来说,沿着油页岩出露地层倾向方向厚度和含油率呈递减趋势,沿着走向方向油页岩分布比较稳定,厚度和含油率变化不大。

图7- 5 陕西彬县油页岩含矿区A11层油页岩含油率等值线图

(三)油页岩成因类型

本区油页岩属地台型的陆相淡水湖泊沉积,其成因类型多为混合型(腐泥腐植型、腐植腐泥型)。

四、油页岩资源评价

(一)勘查工作程度分析

1.地质勘查工作

(1)解放前,王恭睦对彬县、永寿一带油页岩作过概括的调查,仅对油页岩作了挥发分含量分析,根据挥发分来推算含油率在5%~6%之间,并未作进一步工作。

(2)1956年,原石油部西安地质调查处刘绍龙同志综合了前人工作,编著《鄂尔多斯地台油页岩》,对本区地层作了较系统而清晰的叙述,并估算储量21772万t。

(3)1958~1959年,陕西省地质矿产局第八地质队对本区进行地质普查工作,于1959年5月份提交储量13299万t。

2.勘查程度与精度

本区勘查程度为普查,矿床为结构简单的层状,矿体厚度及品位稳定,属第一勘探类型,按规范C1级网度应为2000m×2000m,但实际勘探使用网度为6000m×2000m(确定C级储量),线距延走向放稀了3倍,网度过稀,对矿体的产状、底板标高控制不足,且厚度及品位变化也难以准确,控制程度达不到要求。并且钻孔过少(见矿钻孔仅3个),精度不高,不能满足普查精度。

(二)资源评价

1.勘查区资源评价

彬县评价区包括张洪和水北村两个勘查区,本次资源评价中,对于张洪勘查区,利用其原有资料,按照新的评价标准,以含油率3.5%为界,统计钻孔、探槽等油页岩分析数据,确定各层油页岩含油率、厚度,利用体积法,重新估算油页岩资源储量。水北村勘查区,由于其原有资料无法收集,因此其储量参照国家储委提交油页岩储量。彬县张洪勘查区得油页岩资源储量48253万t,油页岩技术可采资源储量20472万t,页岩油资源储量3060万t,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储量1298万t,页岩油可回收资源储量973万t;彬县水北村勘查区的油页岩资源储量2359万t,油页岩技术可采资源储量1156万t,页岩油资源储量171万t,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储量84万t,页岩油可回收资源储量63万t。

2.资源预测

根据彬县张洪勘查区油页岩分布特征和油页岩成矿规律,利用体积法,其含油率与厚度采用临近钻孔含油率和厚度平均而得,其体重采用张洪勘查区体重值,得张洪外围预测区油页岩潜在资源量10485万t,油页岩潜在技术可采资源量3670万t,页岩油潜在资源量558万t,页岩油潜在技术可采资源量195万t,页岩油潜在可回收资源量146万t。

3.含矿区资源评价

油页岩资源储量61097万t,其中,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50612万t,油页岩潜在资源量10485万t;油页岩技术可采资源储量25298万t,其中,油页岩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21628万t,油页岩潜在技术可采资源量3670万t。页岩油资源储量3789万t,其中,页岩油查明资源储量3231万t,页岩油潜在资源量558万t;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储量1577万t,其中,页岩油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1382万t,页岩油潜在技术可采资源量195万t;页岩油可回收资源储量1182万t,其中,页岩油查明可回收资源储量1036万t,页岩油潜在可回收资源量146万t。

(三)开发利用评价

1.开发技术条件

(1)开采技术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

彬县评价区构造简单,产状平缓,矿层为层状,具有轻微的波状起伏。储量较大,然而其埋深较深,不宜进行露天开采,只能进行地下开采。矿层顶板多为泥质岩石,属松软岩类,其抗压、抗剪能力均不强,底板为砂岩及砂质页岩互层,矿物以石英、长石为主,钙、泥质胶结,致密坚硬且裂隙不甚发育,抗压、抗剪能力均较顶板强。

(2)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在半干旱地区,区域内降水量不大,地下水的储量不丰富,在未来矿山大量开采时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水源极为缺乏,限制了矿山的大规模开采。

(3)自然地理环境。

本区交通不是很便利,无直达铁路和高速公路,仅有县级公路通过,虽然经济有所发展,但亦不是很发达。

2.经济评述

彬县评价区油页岩资源储量较大,但含油率不是很高,且交通不甚方便,从1959年,勘探以来,尚无大规模矿床开发,仅在大跃进期间土法炼油和部分老乡小规模利用油页岩制造肥料。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不适宜大规模开采,但是在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如此储量较大的油页岩资源,在将来经济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不失为石油的重要替代资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