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儿寺镇的城镇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觅儿寺镇,在红安来说,虽然没有七里坪镇那样显赫的名声,也没有八里湾镇那样古老,然而它曾经因为有一座名曰“觅儿寺”的寺庙而名扬四方,尤其是有关修建“觅儿寺”的一些传说,更吸引了不少的信男善女前往寺庙顶礼膜拜,使这个原来不大出名的集镇名声大振。
觅儿寺镇原名永新集,是一个地处丘陵岗地的小镇。原来在250米左右的狭长街道两旁,有一些房屋矮小的杂货铺、饭馆、酒店、客栈等各类铺面。虽然不很繁华,但每逢赶集或年节到来之时,小镇上除了进行各种商品和农产品交易外,唱戏的、说书的、卖艺的也到镇上各显神通,使小镇突然热闹起来。就在这种热闹的气氛之中,发生了一件影响到“永新集”由此“改名换姓”的事。
相传,有一天一个名叫徐必清的外乡人,带着他的儿子到永新集赶集,一派热闹景象深深吸引了他们父子俩,一时买东西;一时看戏,兴致很高。特别是徐必清的在看戏时被戏的情节所抓住,竟然连身边的儿子离开自己去看其他热闹也未被发觉。当他发现儿子走失后便到处寻找,结果不见踪影。于是他走进集镇上的一个小庙,求助神的保佑,发誓如能找到儿子,定在集上修一寺庙。后来,儿子在人们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他自认为是“神”的威力,便决心修庙还愿,并取名曰“觅儿寺”。
另一传说云:徐是当地居民,他兄弟四人,老二无子,盼儿心切,遂将分得的田产变卖修一寺庙,以祈佛赐子,故取名为“觅儿寺”。永新集也改为此名。
与另一传说相似说法, 摘觅儿《徐氏宗谱》载:《觅儿寺的来历》
余有执友徐君守忠讳臻者,身列明经乃好善君子也。中年艰嗣,余常过访,因饮余以酒。酒至数巡,始叩余曰:“余德谅薄,有妻数人育女无子,宗祠乏人,予以不胜殷忧。弟不知儿亦可觅乎否?”余应之曰:“可!”彼又曰:“必何如而后可?”余应之曰:“惟德斯可感神,其积善也,隆其受福也,必广惟神,实能眷德其修凝也,固则其发祥也。必长独不闻叔梁艰嗣而尼山一祷,遂生孔圣之皇皇乎,惟修行轻俟之可耳。”徐君一聆余言遂作(辑)而曰:“神可有灵,吾其于西山之东建庙二重,上塑西方佛像,前塑东岳帝像,名其寺曰“觅儿”,割近庙之屯田三斗,民田二石二斗,付住持僧耕种,收租,永远供俸香灯之费。更于寺之南河建桥一座,以便行旅之往来。迨成功之日,子其为我记之。”余时连声以应,遂痛饮一夜,不辞而去。未逾三年,余散步西林之表,望见瓦缝参差,鸟革翚飞者,徐君之庙宇告成也。耳闻人称利济褰裳无庸者,徐君之桥梁事竣也。余因携仆往观焉,趋乎庙以内,但见神光朗耀,列像森严。周游乎庙以外,又见古木重园,鹤巢枝上,其所谓禅宫胜地也。其祀神之,礼已云谨矣。矧手桥建衢而济人之功亦复不浅哉。夫徐君勇之于从善如此,虽云艰嗣,而将来之麟趾呈祥,螽斯衍庆,固可察而知,即他年之紫袍金带,象简乌纱,亦未必非一人之积善,有以基之也。于时忽触徐君前日觞余之言,因综其事之始末以为记。
该镇以农业生产为主,自1998年以来,镇农业在稳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以油菜、花生为特色的油料产业;以养猪养鱼为重点的养殖业;以岗地资源开发为特色的林特产业这三大特色经济。有建筑公司、线材厂、制鞋、制革、食品加工等多家镇办、村办、联办、个体办企业。并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出中药材基地,优质水果基地。
觅儿寺镇山清水秀、民风纯朴、文化积淀厚实。革命战争年代走出人民军队高级将领张天云、徐青山等。在当代更是享有红安文化之乡盛名。从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觅儿寺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