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行鼓的历史渊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韩城行鼓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元灭金后,蒙古骑兵为欢庆胜利,敲锣打鼓,而成为一种军鼓乐。后来韩城群众沿袭模仿,成为民间鼓乐。传统的表演,鼓手都头戴战盔,腰束遮鞍战裙,击鼓时仰面朝天,成骑马蹲裆式,模拟蒙古骑士的神姿。鼓阵排开,令旗挥舞,百鼓齐鸣,气势恢宏,酣畅淋漓的鼓姿,强劲刚烈的鼓点,似黄河咆哮,如万马飞奔。敲到得意处,鼓手们失去常态,如醉如痴,狂跳狂舞,醉鼓醉镲是韩城行鼓的最佳境界。
韩城行鼓在历史上又是祭神的鼓乐,因此,鼓手们身上又多了一件神圣的黄马褂。平日受苦受难的庄稼人,只有在敲起锣鼓时,头顶坡式战盔,身披黄马褂,才感受到做人的尊严,神圣之感油然而生。按艺人的说法,一敲锣鼓就象换了一个人:跛子不跛,聋子不聋,风湿腰再敲都不痛,真所谓神灵附体,人神合一,“神”气十足。
解放后,随着韩城行鼓的外出表演与交流,其表演内容更趋丰富。花杆队的引入是韩城行鼓的又一亮点。鼓阵周围,几十位衣着艳丽的姑娘,手执彩绸束扎的花杆,在鼓手旁摇曳舞动。在青铜与皮革的原始撞击中,加入婀娜的舞姿和翻飞的花杆,阳刚与阴柔相济,更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韩城行鼓已日趋成熟。在韩城,起码有十数支民间锣鼓队以其成熟的艺术,不同的流派,活跃在韩城的不同演出场合中。几支突出的锣鼓队,已走出韩城,在全国各地受邀演出,广受赞誉。技艺杰出的鼓手,锣手,镲手层出不穷,还有的被民众授以“鼓王”、“锣王”的美誉。这些队伍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1997年,韩城行鼓队赴香港参加香港庆回归大型庆祝活动,为韩城人赢得了“中华第一鼓”的美誉。2003年3月,文化部以“韩城行鼓”命名韩城市为“民间艺术之乡”。
(按现在说法,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流行于现韩城市北部,尤其以龙门镇西原村为最。
首先,上文中说道:“敲起锣鼓时,头顶坡式战盔,身披黄马褂“,单说清朝时对黄色的严格管制,这一说法的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且据韩城行鼓省级传承人程勤祥说,他祖辈打鼓时只是身着普通的衣衫,打到兴奋处,便脱掉上衣,赤裸上身而鼓。所以韩城行鼓的黄色衣着应在近代固定。
其次,上文中提到韩城行鼓起源于元朝,这一说法也有待商榷。在《史记·乐书》中,魏文侯同卜子夏就有一段关”“鼓乐”的精彩对话。子夏对魏文侯说:“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师之臣。”子夏后来教衍西河,也就是到韩城及其以南地区设帐授徒,传授儒家学说。由此可见锣鼓早在战国或更早时便已在韩城韩城等地产生。而在其后的朝代,韩城行鼓也历经发展,尤其是唐代,郭子仪曾长期驻兵韩城,对韩城行鼓也应产生过影响。
再次,上文中提到韩城行鼓为祭神鼓乐,但祭祀何神却并未提及。在韩城市志中记载,挎鼓子为祭祀法王鼓乐,但法王庙修建于宋真宗年间,由此也对韩城行鼓的源起又提出了新的疑问。
最后,韩城行鼓的起名也是在2000年左右,1997年,挎鼓子受邀迁往香港演出,被赞为”中华第一鼓“,其后韩城市着手进行申遗,在申遗过程中才正式定名为韩城行鼓。
以上问题引用时需特别注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