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12-27
词的名称
第2个回答  2020-01-29
第3个回答  2018-05-02
词牌名一般指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词句、句子。
一般性词牌名没有什么历史典故,或有,但已无从考证,或取自前人的某个词句,或只是一个风雅的名词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按字面意思直译成英文,即可较好地保留原文的风格,传达原文的神韵和美感形象。例如:
鹧鸪天、踏莎行、相见欢、点绛唇、满江红、摸鱼儿、最高楼、疏影、玉楼春、昼夜乐、西江月、风入松、双双燕 。
其他类型有:
一、“歌”、“词”、“歌头”、“吟”等词牌名的译法
1.常带"歌"、"词"、"子"的词牌,不妨直译成"Song",既简单明了,又贴切自然。例如:子夜歌、洞仙歌、柳枝词、卜算子、天仙子、更漏子、南歌子等。
2.词牌子带"吟"一类的较"歌"、"词"更为典雅,是一种便于吟诵、格调高雅、节奏舒缓的诗体,译成"Chant",可以显得庄重端方,因为英语中的"Chant"多指宗教中的赞美诗或圣歌,意思与"吟"很相近。例如:水龙吟、瑞龙吟
3."歌头"意即前奏或序曲,例如:水调歌头
二、“令”、“引”、“近”、“慢”等词牌名的译法
有一些词牌末带有"令"、"引"、"近"、"慢"等术语。"令"与酒令有关,是一种比较接近民歌的抒情小曲;"引"集歌体与诗体于一身,也是这类诗歌诗曲调的演化;"慢"有篇幅较长、语言节奏舒缓、韵脚间隔较大等特点;"近"有亲昵、浅显的意思,可能与令、引等一样与曲调有关,指一种篇幅较"令"长而又不如"慢"曲那么典雅庄重的曲调。从字数上讲,大体上说,"令"多半属于"小令"范围,"引"、"近"多半属于"中调"范围,"慢"则绝大多数是"长调"。所以译成英文时可视具体情况译成"Song";"Slow Song";"Slow Tune"或"Slow,Slow Song"。例如;
调笑令 Song Of Flirtation
唐多令Tang Duo Song
祝英台令Slow Song Of Zhu Ying Tai
扬州慢 Slow Tune Of Yangzhou
声声慢 Slow,Slow Song
三、“摊破”、“促拍”、“减字”、“偷声”等词牌名的译法
"摊破"(又名"摊声"、"添字")和"促拍"这两个术语都表示在原调基础上加了字、句。而"减字"、"偷声"则是在原调基础上减少了字句,而另成新调。"摊破"和"减字"是就字数而言,而"促拍"和"偷声"是就调而言。所以"摊破"可译成"Lengthened Form","促拍"可译成"Quickened Tune","减字"则可译成"Shortened Form,","偷声"则可译成"Slowed Tune"。例如:
减字木兰花 Shortened Form Of Lily Magnolia Flowers
摊破浣溪沙 Lengthened Form Of Silk-Washing Stream
典故引申:
据考证,词调有五种来源:1.边疆民族曲调或域外音乐传入内地的;2.内地民歌曲调;3.乐工歌妓们创制或改制的曲调;4.宫廷音乐机构或词曲家根据古曲、大曲改制的;5.文人创作的曲子。正因为词调来源广泛,所以词牌的意思也很复杂。因此,有些词牌是不能根据字面直译的,而应在考释它的来历后再行动笔。
词牌名翻译虽属小节,却颇费斟酌,译者除了需要很深的汉语和英语根底以外,还得有丰富的文史知识以为铺垫。否则,不仅会影响对原文的理解,而且会闹出些噱头来。
第4个回答  2020-04-03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词牌的分类: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第5个回答  2019-04-16
所谓词牌名,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在最初词牌名起固定格式的作用,事实上,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是唐宋时代的乐府诗。适应文化生活的需要,结合当时在音乐和诗歌上的发展而流行的词,它的前身是民间小调。宋词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每首词都是可以唱的,遗憾的是曲谱并没有保留下来。
关于词牌名中的卜算子来历,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唐骆宾王诗好用数名,人称为‘卜算子’,词取以为名。”清万树《词律》据北宋黄庭坚“似扶着,卖卜算”词句,认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子:“曲子”的省称。即小曲的意思。因此,调名本意即为歌咏占卜测算的小曲。
扩展资料:
常见的词牌名来历
一,念奴娇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
活泼泼如鸳鸯戏水。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二,雨霖铃
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
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
三,踏莎行
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据说,寇准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忽然想起唐代诗人韩翃(hóng)“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词,名为“踏莎行”。“踏莎行”中的“莎”字读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四,菩萨蛮
据《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唐时俗称美女为菩萨,女蛮国的人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故称之为“菩萨蛮”。
五,虞美人
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为名,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卜算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词牌名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十二种词牌名的由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