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东坡相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不经意间,就与苏轼相遇了。

一日听一位老师讲《饮湖上初晴后雨》,我便来到了西子湖畔与先生会面。“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守孝期满回到朝廷,正遇上王安石变法,而苏轼并不看好新法,仗着年轻气盛上书陈述新法弊端,被王安石找个借口打击。苏轼便请求外放来到杭州。1071年到1074年,苏轼36岁时在杭州任通判,16年后,1086年他第二次又来到杭州任知州。他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两项工程,西湖胜景、苏堤春晓,城市繁荣,百姓富足。正是有了苏轼,才有了杭州的富庶繁华,才有了“西子湖”的淡妆浓抹之美。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邀几位知己好友,西子湖畔小酌两杯,欣赏着自己打造出来的一方美景,不亦快哉。

喜欢听王菲唱《水调歌头》,自己也会情不自禁跟着曲调吟唱一番,只是喜欢而已。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才了解到苏轼一生的颠沛流离,才体会到他的风雨人生。

在杭州,苏轼可以大显身手,做出政绩,然而在黄州,作为一个“罪人”,他纵有报国志向,纵有满腹才情,但无法施展。他惶恐,他孤独,“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他惆怅、他矛盾,“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生的磨砺让他的风骨弥坚,人生的苦痛让他的精神旷达。黄州让他实现了涅槃,实现了重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自然界的风雨本就平常,人生的风雨又何足挂齿。“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对待沉浮荣辱,逆境中突围,苦闷彷徨的苏轼已经修炼成为乐观豁达超凡脱俗的东坡先生。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会回报以微笑;你对它哭,他必然会回报你于哭泣。对于《蝶恋花  春景》一词,总有一种痛感在心中。相传其侍妾朝云经常唱此曲为苏东坡解闷,但从没有完整的唱完过,每当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便不胜伤悲,哭而止声。朝云是苏轼的知己,她懂得苏轼的心思。在惠州的日子,苏轼已经58岁,人到暮年,北归无望。墙里墙外,墙外墙里,无非就是想得到朝廷的再度任命,无非就是想为朝廷建功立业,但垂暮之年,依然徘徊在千里之外,依然流落在天涯海角。有了朝云这个红颜知己,这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东坡先生对真理的坚守,对正义的坚守,对苦难的无视、对生活的热爱,造就了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

与东坡先生相遇,踏上了他曾经的路,走进了他的生活。与诗词中与他对话,在精神上与他共鸣。即使生活虐我千百遍,也要待生活如初恋。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