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修炼和团队建设中的理论,你知道多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Coach 2018 跨年峰会》时,主要参加了锻造团队会场,分享的老师提及了很多理论和概念,对于SM的个人修炼和建设学习型团队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如下:

一万小时定律 是指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一万,反复出现。

“灰人理论” ,据说这是牛津大学里面流行的一个学术态度。例如,我在某个方面其实没有太好的天分,但是我凭借刻苦精神,总想获得更好的学位,这种人就被称为“灰人”。据说在牛津大学的鄙视链里面,这是最底层的人。当然,如果你在某个方面有很高的天分,那周围的人当然不会反对你刻苦的。这是我们不太熟悉的一种思路。因为在那些创造性没那么高的领域,勤能补拙的效应是存在的,但是在高创造性领域,我们就不得不尊重天赋的价值了。

小结:天赋决定你上限,勤奋觉得你下限。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练习,可以有不一样的收获。

“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否定了三种错误的思想:第一,基因特征的影响(即所谓的天才论和我天生就不擅长*论)、第二,足够长的时间做某事就一定会擅长(比如一万小时理论)第三,要想提高,只需努力。

刻意练习有精简的3F法则,FOCUS(专注),FEEDBACK(反馈)和FIX IT(修正)。强调六大黄金标准:

1)有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2)走出舒适区,不断提升

3)具有明确定义的特定目标

4)有意而为,紧跟目标,及时调整

5)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并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

6)有针对性地提高

小结:只要方法得当,刻意练习可以提高能力。

U型理论 是在个人,团队,组织和社会层面引发过往经验延长线上从未出现过的变革、创新的原理和实践的方法论。创建者是(美国)奥托·夏莫(C.Otto Scharmer)。“学习型组织之父”彼得·圣吉的合作伙伴,也是《第五项修炼·心灵篇》的合著者

U型理论 把现场(领导者访谈)的理论集结并体系化。它着眼的不是领导者的“做法”,而是他们的“ 内在状态 ”,即产生卓越成功或者创新,变革的“意识状态”。

小结:我们着眼点不应是做什么,怎么做,而是人。流程和工具决定组织的下限,而人决定着组织的上限。

美国心理学家JoeLufthe和HarryIngam(1969)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这两个维度,依据人际传播双方对传播内容的熟悉程度,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又称隐藏区)和未知区(也称封闭区),这个理论称为“乔哈里视窗”。

乔哈里模型后来成为被广泛使用的管理模型,用来分析以及训练个人发展的自我意识,增强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团队发展、组织动力以及组织间关系。

它把人的心理分成四个部分,即:公开我、背脊我、隐藏我、潜在我。这个理论说明,当我们对说和问不同对待的时候,即说的多或问的多,就会使别人对你产生不同的印象,影响别人对你的信任度。

小结:多听少说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增强沟通。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小结:暗示的力量和积极的期待,会有奇迹发生。

KANO 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 Noriaki Kano )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卡诺模型(KANO模型) 是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卡诺模型中,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特性分为四种类型:⑴必备属性;⑵期望属性;⑶魅力属性;⑷无差异属性。

魅力属性: 用户意想不到的,如果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但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有很大提升;

期望属性 :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降低;

必备属性: 当优化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大幅降低;

无差异因素:无论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有改变,用户根本不在意;

反向属性: 用户根本都没有此需求,提供后用户满意度反而会下降

Kano模型的产生是受到了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启发。双因素”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如下图),适用于员工管理。即如果将员工看做用户,将公司提供给员工的环境、福利、发展平台等打包起来看做是产品,那么这个产品必须满足用户的一定的需求,才能让员工有幸福感。

小结:激励手段要合适选择,贴近员工需求。

愿望清单越来越多的被提及,算作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和期许。但愿望清单有时也会导致一种焦虑的情绪,一味的关注未来而忽略了过去和现在,由此也出现了“反向愿望清单”的说法。

2015 年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杂志》(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上的一项研究深入探讨了“以感恩和知足的心态看待事物”能够怎样提高一个人的幸福感。这项研究显示,那些会对过去两天内发生的三件美好事情进行回忆并简要记录的参与者会更容易进行积极的记忆。通过习惯性的回顾积极性的体验,能够促进个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反向愿望清单其实就相当于是“以感恩和知足的心态看待事物”:让你为自己过去的体验和成就而感到自豪。反向愿望清单也有怀旧的意义。研究表明,重温过去积极的、有意义的经历,就像你之前去过的一场音乐节所能为你带来的体验一样,能够帮助你抵御寂寞、无聊和焦虑的情绪,同时也能够让你“对陌生人更加慷慨,对外界更加宽容”。

小结:定期梳理反向愿望清单,进行自我激励,缓解压力。

本次参加大会听到不少理论来指导个人修改和组织成长。初次听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仔细品味和研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无论是否有这些理论,都会修炼。而这些理论指导会让我们正确的学习,正确的修炼,少走弯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