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知识库104道文学常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3
1. 文学常识
1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观沧海 有必要分得这么细吗?不止细 有些还牵强 呵呵 像我这样经过高考洗礼的已经对这样的东西恨之入骨了 不管它

16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7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很奇怪哦,以我的经验,应该 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怎么会在 次北固山下 的??)

18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9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0 枯藤老树昏鸦

21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2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 【蒹葭的文学常识】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3. 几道文学常识题
《孔乙己》( 鲁迅)《窗》( 泰格特)《变色龙》( 契诃夫)《无题》(不知道你说的无题的内容是什么 )

《错过》(刘心武 )《散步》(莫怀戚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有的人》( 臧克家)

2、小说《窗》的结尾属于欧亨利式的结尾,请你说出“欧亨利式结尾”的特征,并举出一篇以这种方式结尾的小说。

特征:_____亨利式结尾就是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名称:____《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最后的藤叶》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原名____周树人_____________字_____豫才______,_________浙江绍兴_________人,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是___________弃医从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狂人日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是_____《朝花夕拾》、《野草》________________。
4. 3、文学常识
⑴、《陋室铭》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 ,唐 代诗人。“铭”是古代一种文体,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 的文字。本文采用 托物言志写法,借陋室表达了作者一种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 的情趣。

⑵、《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 宋代道州人, 思想家、理学者,世人称他濂溪先生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 ,也可以议论 。本文运用 写法,作者所托“物”是莲花 ,所言之志是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⑶、《强项令》重点记叙了董宣打击邪恶势力的事,突出了他不畏强权 的精神。

⑷、《包拯》选自《宋史》 ,作者 脱脱 是 元朝史学家。作品突出了包拯刚正不阿 的性格特征。包拯,世人称他包青天 ,字希仁 ,庐州合肥 人。

⑸、岳飞,南宋 军事家。字 鹏举,民间流传有 岳母刺字、十二道金牌 的故事。

⑹、《饮酒》一诗的体裁是律 诗,作者陶渊明 ,他是 东晋著名诗人,世人称他靖节先生 。

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选自昌黎先生集 ,作者韩愈 是唐代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

⑻、《雁门太守行》作者李贺,诗坛上称之为“鬼才”

⑼、《天净沙 秋思》作者马致远 是元代戏曲作家、杂剧家。

⑽、按生活朝代给“ 辛弃疾 岑参 马致远 范晔公元”排序:

范晔 岑参 辛弃疾 马致远
5. 求一些文学常识
背下这148句话,你可以提高一个档次了,不止在文学方面。

(为感谢大家对本文厚爱,特加上我最喜欢的一句: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常行而不止,常为而不休)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5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5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5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5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5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5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9、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6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6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6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曹操短歌行) 6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6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6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6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7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7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7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7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7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7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77、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上李邕) 7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宣州谢饯别校书叔云) 7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8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8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6. 文学常识,跪求~
艾青《我爱这土地》就属于前者,错了如此殷勤地歌唱黎明的“小鸟”是否能在有生之年亲眼见到黎明的到来呢?“那来自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究竟何时能到来?是的,在那时,艾青在自己那些关于黎明(太阳)的诗篇中,曾反复地追问过这个问题。

“小鸟”的信念是坚定的,但她的生命又是有限的,对尚在漫漫长夜里歌唱着的“小鸟”来说,“那”黎明很可能就是某种想象,“比对自己的恋人更不敢拂逆和迫切的期待”或“遥远的祝福”。也许能见到,也许见不到。

这样,“小鸟”的歌唱与命运就在深沉和执著中透着若干的悲壮了。“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

带着艾青那时关于黎明诗中被黎明何时到来的问题所深深困扰着的意向解读这句诗中“然后”的“然”,究竟是黎明已经到来的状态还是尚未或即将到来的境况呢?两种状况都有可能,就是说有双重解读的可能性:诗人仿佛表白,无论是黎明前死了还是黎明后死了,都对黎明抱着“坚苦的耐心”与“至死不渝的执著”,黎明不来生命不息、歌唱不止;另一层意思则是生命有限、壮志未酬,即使见不到黎明就“死了”,但是“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言外之意,即灵魂也要活在土地里,把对土地的深沉的爱和永远的歌唱化作对黎明的永恒的期待和祝福。因此,在艾青那里,黎明何时到来和能否见到固然迫切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似乎还是歌唱着的过程和歌唱本身。

这才是艾青式的“爱得深沉”,才是艾青的诗。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联想到艾青六十八岁时在《光的赞歌》中歌唱的相似的诗行:“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是土地的儿子,土地的诗人,土地是他生命的根源也是其归宿。土地是他灵感的源泉、艺术的天命、存在的理由、精神的家园,甚至可以说就是他灵魂皈依的宗教。

所以,“我爱这土地”的“这土地”的意象在艾青诗中就有了隐喻大地、母亲、生命、历史、民族、农民等多重整合的象征意义。而“我爱这土地”的“我爱”之所指,以及“爱得深沉”之“深沉”的精神内涵的独特与丰富由此不难见出。

本文开头就曾说过这首诗是作为诗人的艾青的身份证。为了进一步理解和诠释这首诗以及艾青诗所歌唱的内容问题,这里不妨引一下艾青自己晚年在那首著名的《光的赞歌》(1978年)中对其一生歌唱的总结: 我也曾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在这个茫茫的世界上 我曾经为被 *** 的人们歌唱 我曾经为受欺压的人们歌唱 我歌唱抗争,我歌唱革命 在黑夜把希望寄托给黎明 在胜利的欢欣中歌唱太阳 艾青写《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二十八岁,写《光的赞歌》时六十八岁,这相隔四十年的历史的回声,道出了诗人艾青的命运,也道出了艾青毕生歌唱一以贯之的主题。

如此把《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置于艾青诗文本整体的互文性语境中来解读,我们便可以更清楚地把握到这首诗在整个艾青诗中具有“经典”意味的地位和意义。 现在,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结尾。

当一个诗人的灵魂为大地的苦难而受伤的时候,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并非偶然,艾青式的“爱得深沉”带来了艾青式的“忧郁”,所以诗人在结尾点题时禁不住问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对诗人艾青来说太重要,太是关乎“生与死”的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了。这个“问题”既是他的痛苦所在,又是他的幸福所寄。

在写这首诗的十六个月前,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夜即一九三七年七月六日所写的《复活的土地》一诗中,艾青曾这样告诫过自己: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朗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成为记忆, 在他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旋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诗人并不愿意困于悲哀的忧郁之中,他多么希望自己与悲哀的忧郁早日告别。于是,他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苦难的土地辗转奔波,一边冒着敌人的炮火高喊着血与火的“战斗者”的叫声,一边却又因苦难止不住悲哀和忧郁的泪水,一连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手推车》《补衣妇》《乞丐》等“艾青式”的因苦难而忧郁的诗篇。

他的“泪水”如此与苦难联系在一起,负载着痛苦的折磨。这是他所不愿意的。

然而另一方面,正如他在当时写的《诗论》中所说:“在这苦难被我们所熟悉,幸福被我们所陌生的时代,好像只有把苦难能喊出来是最幸福的事;因为我们知道,哑巴是比我们更苦的。”他在出版收入《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诗集《北方》的“序言”中这样告白:“这集子是我抗战后所写的诗作的一部分,在今日,如果能由它而激起一点民族的哀感,不平,愤懑,和对于土地的眷念之情,该是我的快乐吧。”

艾青“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且爱得多情,爱得丰富,爱得“忧郁”,又如此因“忧郁”而痛苦过,也“幸福”、“快乐”过。 然而,这“悲欢”交织着的“。
7. 文学常识3
毛遂自荐 秦国大军攻打赵都邯郸,赵国虽然竭力抵抗,但因为在长平遭到惨败后,力量不足。

赵孝成王要平原君赵胜想办法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叔叔。

他决心亲自上楚国去跟楚王谈判联合抗秦的事。 平原君打算带二十名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楚国。

他手下有三千个门客,可是真要找文武双全的人才,却并不容易。挑来挑去,只挑中十九个人,其余都看不中了。

他正在着急的时候,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了起来,自我推荐说:“我能不能来凑个数呢?” 平原君有点惊异,说:“您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来有多少日子了?” 那个门客说:“我叫毛遂,到这儿已经三年了。” 平原君摇摇头,说:“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儿很快就冒出来了。

可是您来到这儿三年,我没有听说您有什么才能啊。” 毛遂说:“这是因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到这把锥子。

要是您早点把它放在袋里,它早就戳出来了,难道光露出个尖儿就算了吗?” 旁边十九个门客认为毛遂在说大话,都带着轻蔑的眼光笑他。可平原君倒赏识毛遂的胆量和口才,就决定让毛遂凑上二十人的数,当天辞别赵王,上楚国去了。

平原君跟楚考烈王在朝堂上谈判合纵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个门客都在台阶下等着。

从早晨谈起,一直谈到中午,平原君为了说服楚王,把嘴唇皮都说干了,可是楚王说什么也不同意出兵抗秦。 台阶下的门客等得实在不耐烦,可是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人想起毛遂在赵国说的一番豪言壮语,就悄悄地对他说:“毛先生,看你的啦!” 毛遂不慌不忙,拿着宝剑,上了台阶,高声嚷着说:“合纵不合纵,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了。怎么从早晨说到现在,太阳都直了,还没说停当呢?” 楚王很不高兴,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 平原君说:“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一听是个门客,更加生气,骂毛遂说:“我跟你主人商量国家大事,轮到你来多嘴?还不赶快下去!” 毛遂按着宝剑跨前一步,说:“你用不到仗势欺人。我主人在这里,你破口骂人算什么?” 楚王看他身边带着剑,又听他说话那股狠劲儿,有点害怕起来,就换了和气的脸色对他说:“那您有什么高见,请说吧。”

毛遂说:“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万兵士,原来是个称霸的大国。没有想到秦国一兴起,楚国连连打败仗,甚至堂堂的国君也当了秦国的俘虏,死在秦国。

这是楚国最大的耻辱。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子,带了几万人,一战就把楚国的国都——郢都夺了去,逼得大王只好迁都。

这种耻辱,就连我们赵国人也替你们害羞。想不到大王倒不想雪耻呢。

老实说,今天我们主人跟大王来商量合纵抗秦,主要是为了楚国,也不是单为我们赵国啊。” 毛遂这一番话,真像一把锥子一样,一句句戳痛楚王的心。

他不由得脸红了,接连说:“说的是,说的是。” 毛遂紧紧钉了一句:“那么合纵的事就定了吗?” 楚王说:“决定了。”

毛遂回过头,叫楚王的侍从马上拿鸡、狗、马的血来。他捧着铜盘子,跪在楚王的跟前说:“大王是合纵的纵约长,请您先歃血(歃血就是把牲畜的血涂在嘴上,表示诚意,是古代订立盟约的时候的一种仪式。

歃音shà)。” 楚王歃血后,平原君和毛遂也当场歃了血。

楚、赵结盟以后,楚考烈王就派春申君黄歇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奔赴赵国。 /200406/ca416381 战国四君子 平原君(?~前251) 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赵国宗室大臣。

即赵胜。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

司马迁称之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他礼贤下士,门下宾客至数千人。

平原君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被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

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进围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向魏告急并向楚国求援。门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终于说服楚王救赵。

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百姓炊骨易子而食,形势十分危急。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三年,直到楚、魏援兵赶到,邯郸解围。

平原君虽立下了守卫邯郸之功,却不向赵王请封。 春申君(?~前238) 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战国楚相,即黄歇。

黄歇游学博闻,善辩。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

赐淮北地12县。 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

顷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退兵。顷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完逃回楚国即位,即考烈王。

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

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

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园妹有身孕后,献于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园妹被立为王后。

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信陵君(?~前243) 中国战国时期四君之一。本名魏无忌。

战国时魏国贵族。魏安盝王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