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概括人物形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0
问题一:如何归纳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由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两部分组成。
外在形象包括人物外貌的突出特点、身份、地位、生活背景。
内在特征包括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能力、喜好。概括人物形象以内在为主,以外在为辅。
一. 概括人物形象要从整体事件入手。
二. 概括人物形象要紧紧抓住构成事件的故事情节。
三. 抓住每个情节中的核心细节,进一步完善人物形象。

问题二:如何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基本目的是塑造人物形象.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刻画的基本特点,下面主要从三方面简要分析.(1)了解刻画人物手段的多样化的特点.与其他文体相比,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段更为多样化,它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采取和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性格,记录人物命运和历程.具体来说,小说刻画人物手段的多样化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说能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把笔锋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对人物复杂心理以致最细微的心态变化和最隐蔽的思想潜流做淋漓尽致的披露.如《红楼梦》中对黛玉的刻画. 其次,作者还能站出来对人物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另外,小说刻画人物还能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直接与间接相交错等等.特别是它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能够超越时空,无所不至,无限无涯.小说在时空艺术处理上的这种开放性,突破了自然的时空形态,而重构起了新的时空形态,如秋日晴空变幻万端的云彩,灵动自由,多姿多彩. (2)主次人物关系的分析.古今中外的优秀小说,大都以集中的笔墨,着力刻画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以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作为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焦点,并随之配置和描写一些必不可少的其他次要人物,组成一个以主要人物为主体的相互衬托、相互作用的形象体系,从而对社会生活惊醒广泛的艺术概括.在指导阅读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理清人物和主题的关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往往最能表现作品主题.因此,要使学生正确把握小说中的主次人物关系.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直接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情冷酷、金钱万能这一主题的人物是菲利普夫妇而不是于勒. 二是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上来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一般是其他人物所围绕的中心人物. 三是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出发来分析.任何一个小说家的主观意图大都是通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来体现的.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除了参考有关资料外,主要还需要通过对作品本身及其所描写的人物进行具体分析.

问题三:如何归纳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概括
可以简介人物的基本性格
以及特质

问题四:如何归纳概括人物形象 如何归纳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由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两部分组成。外在形象包括人物外貌的突出特点、身份、地位、生活背景。内在特征包括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能力、喜好。概括人物形象以内在为主,以外在为辅。 一.概括人物形象要从整体事件入手
在一篇小说中,从整体上着眼,有的主要人物只做了一件事,有的主要人物做了几件事。概括人物形象第一步就要概括主要人物所做事件。因为人物最核心的形象,来自核心事件。丢弃核心事件分析人物形象等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以《陈涉世家》为例,就整个事件分析陈胜的人物形象。
陈涉在故事中总体上说,只做了一件事:领导大泽乡起义。在这个事件中,他扮演着两个角色:一是起义的参与者――说明他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二是作为起义的领导者――说明他是一个富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形象。 二.概括人物形象要紧紧抓住构成事件的故事情节
着眼事件整体进行归纳概括,可以准确的勾勒出主要人物的形象轮廓,着眼构成整个事件的每个故事情节,则可以进一步细化人物形象。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根据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人物的转换、性质的变化等,分成若干阶段,这些阶段就是故事情节。抓住每个故事情节,依次进行分析概括,就能进一步将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以《陈涉世家》为例,就构成事件的各情节,进一步分析陈胜的人物形象。 陈胜领导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故事情节:
(一)耕田陇上――(二)征途遇雨,走上绝路――(三)做起义前的舆论准备――(四)杀两尉发动起义――(五)攻城掠寨,壮大队伍扩充地盘――(六)召集三老豪杰推举自己为王。
依次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耕田陇上:出身卑微,地位低下。
(二)征途遇雨,走上绝路:饱受压迫,命运多舛。 (三)做起义前的舆论准备:富有组织领导才能。 (四)杀两位发动起义:勇敢,富有反抗精神。
(五)攻城掠寨,壮大队伍扩充地盘:富有军事指挥才能。 (六)召集三老豪杰推举自己为王:具有卓越的政治头脑。 三.抓住每个情节中的核心细节,进一步完善人物形象
仍以《陈涉世家》为例,就构成各情节的细节,进一步分析陈胜的人物形象。 (一)耕田陇上。这个情节中,作者共写了三个细节:1.怅恨久之;2.与同伴相约:苟富贵,勿相忘。3.反驳同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第一个细节能看出陈胜:不满足于现状。第二个细节能看出陈胜:具有朴素的阶级情感。第三个细节能看出陈胜: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二)征途遇雨,走上绝路。这个情节,又分成以下三个细节来记述的:1.身出闾左;2.担任屯长。3.遇雨的命运:失期法皆斩。第一个细节说明陈胜:出身卑微;第二个细节说明陈胜:具有突出的组织领导能力;第三个细节说明陈胜:饱受秦朝暴政的压迫。
require.async(['wk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

问题五:如何概括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小说类文本阅读受到重视。广东、宁夏、海南、江苏和浙江卷都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考查了小说阅读的,而赏析人物形象又成了小说阅读的必考题目,因此,熟练掌握一些赏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技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赏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技巧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有时起渲染气氛的作用。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另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也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 *** ”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例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所选小说《乌米》,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就为我们提供了主人公乌米的生活环境,突出了她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所选小说《侯银匠》,虽然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可是小说的主要文字却是写侯菊。如果考生不能准确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全面总结出侯菊的形象特点。
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文章语言含蓄,内容抽象,考生需认真分析小说的主题,敏锐地认识到作者对“父亲”的选择是肯定的,才能够正确分析出“父亲”的性格特征,从而准确地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二、高考中人物赏析题设题类型
命题者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①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根据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

问题六:如何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从人物的 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分析。
圈画关键的词句,文中贰现成的挑出来,没有的多从人物的角度想想。

问题七:怎样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例如外貌特点等属于外在特点,一般在文中可以找到,少部分的不解绍此类特点。内在特点可根据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加以概括性的描述。

问题八:如何概括文章大意以及人物性格 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2、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3、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4、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5、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集锦二、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1、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2、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3、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如下五种方法----
1、课题扩充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
2、段意合并法。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