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絮语(法国罗兰·巴特著作)详细资料大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0

《恋人絮语》是2009年6月1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兰·巴特(法)。该书主要讲述了恋爱中的只言片语,百般思绪。

基本介绍

    书名 :恋人絮语 又名 :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作者 :[法]罗兰·巴特  译者 :汪耀进 / 武佩荣  ISBN :9787208085855 页数 :225 页 定价 :24.00元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06-0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出版信息,作者介绍,图书目录,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无法用传统体裁定性的奇书。作者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糅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这是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恍如一万花筒:作者撷取出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作者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了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段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相形之下,以往的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发思”八股显得迂腐、浅陋……而这正是解构主义要证实的。 《恋人絮语》是罗兰·巴特晚期的一本代表作。作者以解构主义的思辨方式,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发散性”的行文,作者撷取出人类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思辨反光镜的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不时给读者一种阅读的惊喜。这是一本无法用传统体裁界定的奇书。

出版信息

作者: (法)巴特 著,汪耀进,武佩荣 译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字数: 188000 页数: 225 开本: 大32开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08085855 包装: 平装 定价:24.00

作者介绍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被认为是继萨特之后法国知识界的领袖人物,蒙田之后最富才华的散文家。他在符号、精神分析批评、释义学、解构主义诸领域都有卓越建树,对西方文化和文化研究影响深远。 一个活泼的天才,总有着各种各样的兴趣。他总能在常人的见识之外看到一些特别的东西,他拥有狡黠的智慧,所有极端的暧昧的神圣的事物在这样的一种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立刻显现出它的可笑和滑稽。这样的一种智慧让我们得以重回理智,以更加客观平和的心态来旁观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 罗兰·巴特无疑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天才,作为法国符号学理论的大师、结构主义的思想家,在他的思想里,似乎毫无清规戒律可言。 《恋人絮语》是一本无法让人定义的书。就像书名所显示的那样,它没有理论话语的漫漫征途却不乏深刻洞见。它没有小说文本的故事情节,却不乏一个个让人回味流连的爱情场景。他貌似体贴地以恋人的心态和言语的方式安排了这本书的结构方式,然而其后却不乏嘲弄。他用一种开放的、流动的、无定向性的言语方式开始了他对爱情的胡言乱语。 我们无法不喜欢他在这本《恋人絮语》中的只言片语,他那五彩斑斓自由而快乐的叙述,诱惑着我们进入到他思想的迷宫里,去窥视他那时时迸发的狡黠智慧。 据说罗兰·巴特是最有女人缘的。特别是对那些极富智性美的女人,比如克里斯蒂娃和苏珊·桑塔格。他优雅而从容的微笑,似乎具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这种魅力甚至使他那些应该很遥远的理论都显出了一种触手可及的亲切。所以,罗兰·巴特,是我唯一可以用“喜欢”这个词的大师。当然,玛格丽特·杜拉斯对他略有微词,这个一生都充满 *** 地关注男女两性间情欲和对抗的极端而尖锐的女作家表示,她不认为同性恋者巴特能体验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因此,《恋人絮语》显然是谵妄和虚无的,同样也是空洞的。事实上,在下这个判断之前,杜拉斯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罗兰·巴特是个没有界限的身体。就像他的那些文字,纤细、轻盈,藤蔓一样四处漫溢,但每个触须都保留着极端的敏感,而且,充满诱惑——这种文字从来不是可以界定的,也很难确定它将漫游向何方,然而,它无孔不入。巴特其实是翩若惊鸿的那种另类大师。 巴特的身体是暧昧的,他滑出了传统的性别分界;巴特的事业也是奇特的,他似乎可以随意穿越学院的那道又高又坚固的围墙;至于巴特的著作,按照?>特里·伊格尔顿的说法,“书店越来越辩不清哪儿是文学理论部分,哪儿是软色情书架,哪儿是罗兰·巴特的后期著作,哪儿是杰基·柯林丝的最新小说”;甚至他的名字,有时出现在《泰凯尔》这样最先锋的学术刊物上,有时也会在巴黎最流行的时尚杂志上露面,比如《ELLE》……所以,在我们这个爱情话语逐渐耗损的时代,罗兰·巴特又回到了爱情,难怪《 *** 》会欢呼:“由于《恋人絮语》这样的书,爱的春天又将返回。” 热恋中的人怎样说话?那些处于高热状态:神神叨叨,罗里罗嗦,言不及义,颠三倒四的情人们,那些眼睛会发光,神情大起大落,喜怒无常的恋人们,他们怎样表达和释放内心的狂热火焰?巴特在此设定了一种舞台似的场景,一幕幕无头无尾的片段(一句喃喃自语,一种神情,一个眼光,一样道具,或者是某种身体动作,某个细节,某种独自沉浸、与世隔绝的心境,以及某个常用词……)纷纷上演,随意涌现,堆放,随意蔓延,分叉,逗引出文化经典中被忽略的细枝末节——在罗兰·巴特之前,有谁关注过当维特的手指偶然碰到夏洛蒂的手指,这种身体接触带来的“咀嚼意义的 *** ”和它的微妙隐秘的“符号迹象”?有谁搜寻过对恋人的赞叹“真可爱”背后复杂的欲望和空乏的字眼之间的冲突?——然后无声无息的消失。 在这个舞台上,那些情话一缕缕,一丝丝,或一丛丛,随心所欲地漫天飞舞,像飞絮,也像游丝,无法归类,无法集中,也没有先后秩序,当然,更没有中心和重点;它们太轻盈,太无所不在,所以反而常常成了不被人注意的盲点;我们每天都在用,用了一代又一代,最初的 *** 和战栗已被慢慢损耗,或者逐渐沉积到不为人知的暗面;但是,只有罗兰·巴特可以使它们复苏——尽管这种方式也许仍然是巴特式的暧昧和不可捉摸:符号学,拉康的精神分析,德勒兹的欲望理论和福柯的 *** 伦理学;故事,格言,独白,散文笔法,解构主义的解剖刀,学院派的引经据典,诗人般的热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全身心投入的体验,布莱希特般的间离和观察,甚至是词语拉丁文的追根溯源……最终,是恋人的混乱而炽热的话语,虚拟出了一个热恋中的“我”——一个没有性别,没有年代,没有国籍,没有种族,也没有“思想”和“本质”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恋人絮语”比《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更能显示罗兰·巴特的个人气质,和他天马行空、无迹可寻的。

图书目录

罗兰·巴特和他的《恋人絮语》 本书的问世 本书怎样构成 “我沉醉了,我屈从了……” 相思 “真可爱” 执著 鼻子上的疵点 焦灼 追求爱情 可怜相 无类 等待 墨镜 “各得其所” 灾难 快乐 心 “一切尘世的享乐” “我为对方感到痛苦” “我想弄明白” “怎么办” 默契 “我的手指无意中……” 事件·挫折·烦恼 对方的身体 交谈 献辞 “我们是自己的魔鬼” 依恋 丰溢 僵化了的世界 小说/戏剧 切肤之痛 难以言传的爱 幽舟 “在你温柔宁静的怀抱中” 想像之流亡 橘子 衰隐 过失 “特定的日子” “我疯了” “尴尬相” 格拉迪娃 蓝外套和黄背心 认同 情景 未知 告诉我去爱谁 讯息灵通人士 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 解决办法 忌妒 我爱你 恋人的慵倦 情书 絮叨 最后一片叶子 “我真丑恶” 无动于衷 阴云 “夜照亮了夜” 绸带 淫秽的爱 眼泪赞 闲话 为什么 抢劫/陶醉 令人惋惜 “天空是多么蓝啊” 回响 晨曲 争吵 “没有一个神甫为他送葬” 符号的不确定性 “今夜星光灿烂” 轻生之念 就是这样 温情 结合 真实 有节制的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