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听到孩子说奶奶比妈妈好,我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前几天和闺蜜W以及她的宝贝女儿洛洛一起吃饭,可算见识到“二十四孝妈妈”W对洛洛的娇惯了。

        一共两个大人一个5岁不到的孩子,点了4个汉堡、5份小食、5杯饮料,理所当然的剩下满满一桌子吃不完的东西。点菜的标准就是洛洛想吃哪个点哪个,W说洛洛每样能吃上一口也是好的,看的我叹为观止。

        回家后,我发微信给W,“富养女儿也不能这么养啊”。

        W说,“ 我不敢拒绝洛洛,我怕我一拒绝她,她就不爱我了。你不知道,每次听到洛洛说奶奶比妈妈好,我这个心啊,难过的要死…… ”

        是啊,能不难过吗?

        ​大部分职场妈妈对孩子都有一种深深的亏欠,总觉得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了、孩子需要妈妈的时候自己不在孩子身边。

        于是乎,好多妈妈都像W这样,不敢拒绝孩子,总是孩子敢要多少,妈妈就敢给多少,生怕拒绝了孩子,就会失去孩子的爱。

        尤其是,自己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生下的孩子,说奶奶比妈妈好的时候……

        大部分职场妈妈都会拜托老人(或者保姆+老人)照顾孩子,隔代亲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当年打在我们身上的“棍棒”都如今都变成了孩子身上的“宠溺”,老人对孩子那真是“有声必应”,恨不得捧出一颗心来疼。

        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变少了。这还不算,更可怕的是,父母的“权威”消失了。孩子发现, “爸爸妈妈听奶奶的,奶奶听我的” 。

        这样的循环一旦建立,很容易让孩子滋生强烈的“自我中心”心理,具体表现在:

        不分时间、场合的提出要求;

        提出的任何要求不得到满足就又哭又闹;

        认为所有人或事都必须先满足自己;

        不喜欢甚至拒绝与其他小朋友分享任何物品;

        等等。

        当然,老人带孩子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能要求所有职场妈妈都回家自己带娃,更不能要求所有家庭都雇请保姆带娃。

        其实,老人带孩子只是引起这个现象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主动“放弃”了“权威”。

        先说“权威”,说到这个词,很多人会说,现在权威式父母已经老套了,多压抑啊,应该与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等等。

        没有错,这里说的父母权威并不是老一套的“疾言厉色”,而是 父母要有能够给孩子“定规矩”的能力。

        举个例子,W一直很注重洛洛的牙齿养护,给洛洛买了超级可爱的儿童牙刷、牙膏、杯子等等,希望养成洛洛睡前刷牙的好习惯。

        平时还好,但是,如果洛洛晚上困了、累了,就耍赖不肯刷牙。W一劝,洛洛就闹,说奶奶说了,一次不刷没事的。奶奶也在旁边说,没事,现在这牙也得换,等换完牙再保护来得及。两方夹击之下,W甘拜下风。

        乳牙是否需要保护这个科学问题在此不做探讨,但好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尤其是孩子的习惯。

        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2—3岁,是儿童养成自主排便、自主穿衣等一系列生活习惯的关键期。这个关键期比大多数家长认为的,要早一些。

        小到生活习惯的“规矩”,中到行走坐立的“规矩”,大到为人处世的“规矩”,大多需要父母为孩子“立”,所谓“家风”,不外乎此。孩子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父母扶着走出去的。

        说完“权威”,再说“放弃”,为什么说是父母主动放弃的呢?

        仔细思考一下,你有多少次在老人说出“我就是这么带大你的,你不也挺好的”这句话之后为你的孩子奋力反驳过。

        你有多少次敢于跟老人据理力争,“这件事听我的”。

        你有多少次想,等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你只是觉得内疚,只是觉得亏欠。

        你当然应该内疚,你不仅亏欠了孩子宝贵的童年,也亏欠了老人安逸的晚年,还亏欠了自己良好的身心状态。

​        那么,面对老人与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父母权威逐渐丧失、孩子愈加自我中心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解决这个问题,“搞定”老人是第一步。带孩子的老人有的是奶奶、有的是姥姥。这个时候,不能单纯依靠妈妈来解决,爸爸也要上,原则是“谁的妈谁搞定”。

         媳妇永远不要质疑婆婆、女婿永远不要与丈母娘“硬碰硬”,这是家庭和谐的不二法则。

        老人肯帮忙带孩子,我们应该心存感激,而不是责怪他们带的不好。 谁的妈谁了解、谁的妈搞定,听道理的讲道理、不听道理的讲感情,总归有办法让他们既心疼“孙子”、又心疼“儿子”。

         家庭教育忌一件事多重标准、忌规则反复、忌朝令夕改 ,让本来就懵懂的孩子更迷糊。

        家庭教育永远只有一道“圣旨”,孩子必须遵守,“圣旨”一旦颁出,规矩一旦立下,就没有更改的余地,谁说情也不行。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好多家庭的父母喜欢一个扮红脸、一个扮白脸,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不利的。

        孩子不仅会质疑“规矩”的出发点及合理性,还会质疑扮演“白脸”的家长不爱自己,产生畏惧、躲避该家长的心理和行为。

         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家庭的“中心”,全家好几口人围着孩子转,大家张口闭口谈论的都是孩子问题。很多家庭中好像只有“亲子关系”这一种关系存在,只有“养育孩子”这一个任务,这样的家庭环境很容易给孩子“我是中心”的错觉。

        要知道,孩子可以是家庭的中心,但绝不可能是班级、学校、社会的中心,而养成这个“中心错觉”的孩子,在与其他人交往中会代入“中心感”,觉得其他人也是围着我转的。

        当发现自己并不是所有人的中心时,就会心理不适应,比如通过大喊大叫、故意错误表现来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企图证明自己是“中心”,是受所有人关注的。

        在家庭中不仅不仅存在亲子关系,还存在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等,要让孩子感受到,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也有自己的世界,大人的世界不是一直围着他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有交集,但也有不同。

        最后我想说,要学会温柔而坚定的对孩子说“不”,才是爱孩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