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样对孩子负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 “原生家庭”: 指生活于父母的家庭,儿女还未组成新生家庭,这样的家庭便是原生家庭。

在我写回忆录以及每日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时候,才发现幼时的自己像雷达一样敏锐的捕捉着父母的一切,甚至经常特别隐蔽的复制着父母的三观。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两次生命,一次是父母给的,这个生命是父母的复印件;还有一次是自己给自己的,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每个孩子都属于我们无法预知的将来。就像此时此刻我的生活状态,估计幼年时的父母,做梦也不会想到我会距离故乡700公里定居在镇江。我自己更不会想到,因为那个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存在。

父母能做的是活出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乐观坚毅的性格,依靠自己的力量争取幸福,增强自己承受苦难的能力。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命运给予自己的一切,如此好的品质,孩子会用他的超雷达感知过去。在孩子幼年的时候,给予他良好的品格。

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现在父母也是如此,想亲手为孩子的未来安排好一切。从入学、升学到工作、出国,从买房、买车到结婚、生子,皆未雨绸缪,为之预筹资金,乃至亲自上阵拼搏,觉得这样才是尽了责任。

孩子的未来,岂是做父母的可以决定的了的?他们的未来,一半掌握在上帝手里,即他的外在遭遇;另一半掌握在他自己手里,即他应对外在遭遇的心态和能力。

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后者,给他以正确的教育,使他在心智上真正优秀,从而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而若是心智上的弱者,则所有的一切辛苦皆会付之东流。

面对这个课题,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很有必要考虑清楚,以免自己陷入“虎妈猫爸”的家庭困境,避免出现朋友圈之前疯传的“陪娃写作业陪出心脏病”。面对孩子的应试教育,父母能做的是以平常心态看待孩子的应试成绩。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很多时候,作为父母会无意识中将自己早年没有实现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也会将当年自己在学习上的焦虑感无意中传递给孩子,而不会完全尊重孩子独特的个体,陪着孩子成为更好的他自己。

在中国应试大环境下,帮助孩子减压。给孩子的素质教育加分,以弥补学校素质教育的缺失。在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艺术熏陶等方面给孩子影响和指导。

作为父母的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给孩子培养了阅读的兴趣,女儿的阅读兴趣特别高昂。只要有时间就会看书,听故事,可这还远远不够。女儿的认字也要进行起来。阅读离不开识字。兴趣培养方面,只要是她喜欢的我都会大力支持。艺术方面,我想通过写作实现自己职业自由,通过理财实现自己财务自由,从而带上女儿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如此的一生,想想这是多么的激动人心。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为人处世,也是父母自己的人生修行。

父母首先以身作则。自己既能明白公共生活的若干准则,自制、友爱、仁慈,又能学会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坚持独立思考、勇敢、正义的美德。当自己修行可以做到这些的时候,便会言传身教给孩子。

周国平说: 孩子只是暂时寄养在父母这里,送行的一天必然到来,你会惦念,但不能同行。孩子必将走自己人生之路,你可祝福,但无法支配。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我不自觉的流下了伤感的眼泪。一方面想到了自己,一方面想到了自己的女儿。人生一代一代便是如此的轮回。

幼时的我寄养在父母家里,直到后面我上学工作越走越远:由每天回家一次,到后面一周回去一次,再到后面一个月回去一次,后来一学期回去一次,再往后过年过节再回去一次,最后我无家可归……

我面临的都是越来越五彩缤纷的世界,自己渐渐走向人生的壮年,每天的忙碌,让我来不及去感伤时间的流逝。从来没有去体会父母每次送我远行后的失落。他们一天天走向衰老,直到有一天,他们变成了一堆土丘……

将来我的孩子也是如此,面对人生的如此轮回,我真的无话可说。只能是在一起的时候珍惜。

有了孩子后,父母为孩子做了很多,一方面出于父母本能的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自己安心吧。

无论多么心肝的宝贝,孩子也只能暂时寄养在这里,我们只能做好孩子暂时的监护人。父母所生的只是孩子的身体,而非灵魂。我相信灵魂必定另有来源,而这来源决定了它在人世间的走向。

不管父母多么精心的设计和运作,孩子的未来并不听从我们的安排。父母的职责是做好监护人。给孩子身心成长一个好的环境,做到了这一点即可安心。

至于孩子将来走了一条怎样的路,那不是做父母的能支配的。 荣耀不是你们的功劳,暗淡不是你们的过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