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这首诗你为什么会选做班级读书会的标题,请说明理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2-05
《乡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首先说一下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他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乡愁形象具体,有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根据学情分析,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第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和配乐诗,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可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情感的变化。
联想法:培养学生想像能力,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第三,说学法。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香港组/澳门组/台湾组/大陆组,分组交流、讨论。符合以生为主、自主探究的方针。
第四,说教学程序。
利用FLASH歌曲《乡愁四韵》导入,营造出浓浓的乡愁氛围。
了解作者有助于作品的理解,接着介绍作者,导入主题:乡愁。
本节课以读为主,设计了四读,即“诵读”、“品读”、“解读”和“联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感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14
乡愁是我漂泊的牵挂

是我午夜梦回的老家

乡愁是欢聚时的一杯烈酒

乡愁是

乡愁是深夜归来透过小窗的烛光

是温暖的一盆炭火

乡愁是老屋檐下的鸟窝儿

是一群骄傲的红掌白毛的肥鹅

乡愁是层林尽染的山谷幽壑

是弯曲流淌的溪流小河

乡愁是落满尘埃却依旧散发着幽幽墨香的古砚

是一卷卷历经岁月沧桑而泛黄的素绢

是远方回眸时的深情

乡愁是我起航的助推器

乡愁是游子还乡时的热血沸腾

乡愁一头连着我

一头连着故乡的村口

一枚金色的落叶

随秋风飘舞

落在我的肩头无论我走出多远

都不会迷失方向
第3个回答  2020-12-25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第4个回答  2020-12-01
【诗歌全文】 乡愁 作者;余光中 原文: (中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英文) When I was a child, homesick was a small stamp that links my mother and myself. When I grown up, it became a small narrow ticket I'm at this end and my wife at that end. Then it turned into the shape of grave, My mother is inside , I'm outside. Now,it's still with me. but it is a narrow strait Separating me on this side and the mainland on the other.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19-01-02
《乡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首先说一下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他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乡愁形象具体,有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根据学情分析,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第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和配乐诗,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可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情感的变化。
联想法:培养学生想像能力,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第三,说学法。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香港组/澳门组/台湾组/大陆组,分组交流、讨论。符合以生为主、自主探究的方针。
第四,说教学程序。
利用FLASH歌曲《乡愁四韵》导入,营造出浓浓的乡愁氛围。
了解作者有助于作品的理解,接着介绍作者,导入主题:乡愁。
本节课以读为主,设计了四读,即“诵读”、“品读”、“解读”和“联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感情。
1.诵读:
先让学生试读课文,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接着播放flash范读,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通过本环节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方法,对《乡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进入品读阶段。
四个小组分别讨论、交流,提出问题,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并适当引导。概括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找出四个时间序词,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对作者的乡愁深入理解。
第三个问题,让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魅力。
接着,教师设计一个打比方,相当于一个小训练,可以让学生有设身处地的体验。
各小组分别板书主要内容,教师完善,展示板书,让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记忆,可以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
解读环节。
要求各小组展开想象,进行联想,把每一小节形成生动清晰的画面,然后推荐代表描述出来。
本环节的设计,重在展开学生的想像,利用想像法理解诗歌内涵,展现诗歌意境,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联读环节。
教师推荐席慕蓉的《乡愁》诗,学生也可以展示自己熟悉或搜集到的其他作家的乡愁诗,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发现余光中乡愁中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唱歌曲《纸船》,《纸船》也是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诗。通过学唱歌曲,达到三个效果,一是调整学习情绪,消除学习疲劳;二是使整个课堂贯穿一种乡愁的氛围;三是利用歌曲和诗歌在节奏、重音、感情上的通性,引起学生共鸣,巩固教学重点。
通过四读一唱,学生对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产生了共鸣,再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表达出来。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乡愁》用自己的感觉唱出来,或者画成连环画,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为了有效拓展诗歌内涵,设计一些探究活动推荐给学生选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有更多的发现和更深的理解。
最后,说一下对本节课设计的反思。
电化教学的应用,可以营造出乡愁的氛围,生动的声像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一是围绕“四读”,层层推进,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二是歌曲和诗歌的巧妙结合,让学生对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产生强烈共鸣。
不足之处是受条件限制,学生在资料搜集方面还不能满足课堂需要。
说课完毕,谢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