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到底是什么?

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到底是什么,赶快回答,我既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其实是人类个体的思想性和多数人的修正能力。人类个体的思想性是前提,据科学家研究,人的大脑重量在同等质量的动物中位居前列,但最终影响智力水平的是大脑皮层的表面积。

如果将其展平,大鼠的脑皮层面积大小相当于一张邮票,黑猩猩的相当于一张标准打印纸,而人脑皮层是黑猩猩的四倍。脑皮层面积越广,动物的思维能力就越强。多数人的修正能力是个体交流的结果,在动物界可以看到个体的存在,但绝对不会找到多数的修正能力。修正能力就是去掉了华丽包装的民主。

人的形态特征:

智人可以通过显著增大的大脑区别于其它活的猿,相对减少了身体大部分的毛发覆盖,有一系列能与惯用的双足动作相适应的骨骼和肌肉,包括失去抓握能力的脚部结构。是陆地两足动物,游泳和潜水的能力有限,必须后天学习。在身体尺寸和比例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变化,并且色素沉着,其中一些可能与智人所处的广泛环境有关。在体型上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性二态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1
用两个词语告诉你动物,是在生存而人,是在生活.直立行走 会使用工具 大脑皮层有语言中枢 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而动物一般则不具备这两项功能;虽然在某些实验中也发现某些灵长目(比如猿、猩猩)对事物也有喜、恕、衷、乐之表情和一些简单的表现,但并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些问题同时也是科学家们很感兴趣的。他们也在努力的研究这方面的课题。 论文篇 人与动物的统一是人的基本属性,人与动物的对立即人的特殊属性。“人性”、“人的本质”应当是人的基本属性与人的特性、人的生物属性与人的非生物属性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而马克思则是在人的特性、人的非动物属性的意义上使用“人性”、“人的本质”概念的。如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废除私有制就是彻底解放人的全部感官和特性。不过要达到这种解放,就要靠这些感官和特性在主体和对象两方面都已变成人性的。”他先举眼睛为例说明对象必须具有人性:“眼睛已变成人性的眼睛,正因为它的对象已变成一种社会性的人性的对象,一种由人造成和为人服务的对象。”接着举耳朵为例说明它必须具有人性:“正如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就不是它的对象。”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人类才具有,动物界是不存在“社会关系”的。恩格斯也是这样。在《反杜林论》中,他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等等。正如朱光潜先生所分析指出的那样:“所谓‘人性的’,……也就是非动物性的。”(2)建国以后,理论界无论从“社会性”、还是从“意识性”、抑或是从“劳动”、“实践”方面解释“人性”或“人的本质”,都是把“人性”、“人的本质”当作人的特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来对待的。应当说,这是对“人性”、“人的本质”理解的一个严重失误。其严重的后果,是造成了建国几十年来对人的起码的生存欲求(即生物欲求)的粗暴践踏(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这种欲求是非人性的)。而以“人的特性”界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就成了“人的特性的对象化”,由此来解释一切美学现象,其荒谬性不言而喻。 那么,马克思理解的“人的特性”究竟是什么呢?马克思讲过人的特性是“自觉自由的活动”、是“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国理论界也分别从“意识性”、“劳动实践性”、“社会性”三方面使用“人性”或“人的本质”一语,这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很有必要作一番澄清。 以“意识”、“理性”作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一个传统观念。受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影响,马克思早期也曾将人的特性理解为“理性”和“自由”。(3)大约从1844年开始,他的这一思想逐步发生转变。这一转变的标志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1845—1846年与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开始形成。用唯物史观来看人的特性,他发觉原来的观点太肤浅了。从“意识”的内容、本质来看,“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4)从意识的发生史乃至人类的发生史来看,“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必备的生活资料”。(5)可见,人的“意识”是由人类的特殊谋生活动——“劳动”或者说“实践”决定的,“劳动”或者说“实践”是比“意识”更为根本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还有一些言论可作参考。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中指出:“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劳动。”(7) 以“劳动”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后,“意识”还是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呢? 仍然是的,虽然不是根本区别。《手稿》指出:“劳动”的特征就是“有意识”:“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就在于物种生活活动方式,而人的物种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也曾说过:“历史和自然史的不同,仅仅在于前者是有自我意识的机体的发展过程。”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他指出:劳动使猿的脑髓变成人的脑髓,产生了具有意识机能的人脑。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04
历史书上说“制造工具”是根本特点,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但生物书写的是人类会使用工具,但类人猿也会使用工具。会使用工具不一定会制造工具啊!从本质上来说,人和动物是一体的,有谁能说人不是动物?其区别在于人的饮食问题,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类是吃烧制过的食物的,而动物没有。
从物质组成来看,人与任何动物,甚至是任何植物一样,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由地球上C、H、N、O等元素组合而成。从共同的祖先来看,也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单细胞生物。从近亲来看,最早的人类与另外一种动物具有相同的父亲和母亲,也许是猴子,也许是猩猩,当然,也不能够排除狒狒或鲸鱼,开始的时候,人类和猴子或鲸鱼兄弟区别不大,甚至没有所谓本质区别,也许本质区别是零。所有的区别都是后来逐渐积累起来的,包括基因的积累,生活习惯的积累,外貌性征的积累等,所以,没有历史的积累就没有区别,本质区别也就无从谈起。
第3个回答  2019-05-04
劳动决定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如果我们把人类劳动进一步分为创造性劳动和重复性劳动,又可以进一步发现,创造性劳动是人脱离动物的根本力量。
  动物与人一样,也要生存,因而要为它所必需的生存资料而奔忙。但是,动物的生存行为不是劳动,只是一种活动。动物的这种生存活动是本能的,或者说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在这种低级活动中,虽然也不乏一些精彩的表现,但都无法同人的劳动相比。这是因为,人的劳动是有意识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动物的行为则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的活动。这一根本区别,就决定了人有不断发展的前景,而动物则只有变化的可能。发展是指人由于自己劳动和意识的进步,而使自然界不断为自己服务。而变化是指动物面对自然界的变化,消极被动地去适应,并使自己得到改变。
  人类早期,创造性劳动还只是偶然发生,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混淆不清,难以准确辨认。当时,人的意识还处在低级的萌芽状态,因而对劳动的认识还只是经验性的和不稳定的。原始人类在千百次的投掷石块中,感觉到锋利的石头比圆滑的石头有更大的杀伤力,用锋利的石头劈砍树枝,既省力,效率又高,于是对锋利的石头有了初步认识,经过创造性的思维,便发生了创造性的劳动加工,出现了最原始的工具,从而开始了人类脱离动物的漫长进程。但是,在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创造性劳动的火花被漫长的重复性劳动所淹没是必然的,所以人类所经历的石器时代长达几十万年。其中,人类在劳动上所取得的创造性进步微乎其微,重复性劳动使制造工具的技艺一代一代相传下去,而没有多大改变,看上去更像人的遗传因素。
  人类劳动向高级形态发展,最主要的标志是创造性劳动的数量和水平的增长。正是创造性劳动的不断增长,构成了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内容,并驱使经济和社会关系不断演变。
第4个回答  2009-09-13
人类会制造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动物则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