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其工具性?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是,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有的地区,语文教学已经步入一个误区:只注重人文性,而忽略了其工具性。那么,怎么突出其工具性呢?

第1个回答  2019-05-21
一、
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诱发学生读写
思维训练
的强烈
动机
,真正体现出
语文学科
的工具性。
“世上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段优美的
文字
,一处如画的风景,一种新鲜的
事物
,一个爱抚的动作或眼神……无一不能不激发起我们强烈的好感、好奇心、甚至是
情感
的颤动。而这种美,在语文教材上,真可谓是比比皆是,美不胜收,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
人文素养
教育的宝贵财富,是诱导学生进行读写思维训练的有效举措。真如一句名言说得好:“观察是智慧之源,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务必要从引导学生的观察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诱发学生读写
思维
的强烈动机。教学我国著名学者胡适的
散文

我的母亲
》、
古代
文学家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文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放眼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捕捉具有
闪光点
的生活
素材
和美好镜头,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和家乡的山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自己的母亲和家乡的山水,势必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自豪感,读写思维的强烈动机一定会受到情感的驱使,学生不光会不觉得被动,不感到厌烦,反而会觉得快乐、好奇、主动,如此定能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教越能耐人寻味,乐此不疲,取得不可言喻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读写思维,既是
语文
新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
的客观需要,还是我们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实践
的根本需要。如果单纯的为语文而教,不谈
语言文字
能力和技能的训练,不把语文当成
工具书
来使用,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怀,不重视语文教学中读写思维这一
核心
的教学环节,又何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思想性
和人文性有机整合?我们的语文教学岂不成为镜花水月,内虚外空,外强中干,中看而不好用了么?学生素养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只有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其应有的
价值
,为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
高效课堂教学
体系
,促发学生个性化的人文发展,
优化课堂教学
结构
,提高学生的
课堂教学效率
,提供和创造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