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孝,在今天的教育中是否还有借鉴意义?

如题所述

孝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是一种理念与精神,是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在今天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时有耳闻老人抱怨儿女不孝的事,常见媒体抖料子女忤逆的话题。现代社会物质极大的丰富,可说不愁吃不愁穿,为何传统家风美德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淡化了呢?我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溯源还是弘扬传统家风美德教育的缺失。近日我搜索了《二十四孝故事》,与读者共勉。温故而知新,铭记于心,付诸于行。
传统《二十四孝故事》(四字一句即为一个故事):

怀橘遗亲 孝感动天

扇枕温衾 戏彩娱亲

行佣供母 鹿乳奉亲

闻雷泣慕 百里负米

哭竹生笋 啮指痛心

卧冰求鲤 芦衣顺母

扼虎救父 亲尝汤药

恣蚊饱血 拾葚异器

尝粪忧心 埋儿奉母

乳姑不怠 卖身葬父

涤亲溺器 刻木事亲

弃官寻母 涌泉跃鲤
孝道是中华民族丰厚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教化民众,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本。孟子在向梁惠王呈谏治国方略时,亦阐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意思是治国理政,须以仁义治天下,只有人心向善,民风正扬,国基才能稳固。欲让仁义道德的普及,深入民心,就要重视办好乡学,抓好孝道伦理教育,晚辈明理孝敬父母、敬重长辈、尊重师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二十四孝故事》,我们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历史的分析,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善事父母的精神。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几乎都涵盖这种美德,这种美德具有它永恒的价值,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与精华所在。



总之,中华孝道文化源远流长,父慈子孝,母善女贤,兄友弟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家庭和睦的本源、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1
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孝对今天的教育是有借鉴意义的。但是其中也有一定的局限,不可以照搬传统文化的二十四孝。
第2个回答  2021-02-01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父母将孩子生出来,孩子理硬孝顺父母照顾父母,但是不要对父母百依百顺,否则就会变成愚孝。
第3个回答  2021-02-01
我觉得借鉴意义不大, 因为时代不同了,生活环境,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借鉴只能算是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