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观后感500字

写的不要太假,但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

《南京!南京!》是一部经典之作,陆川将观众带入了战争疯狂的无以言说的恐惧当中,真实地刻画了战争的复杂性及英雄主义。

陆川的这部作品极具震撼力,每一个暴行、兽行都被活生生地从历史中挖掘出来,重新编织到这部叙事史诗当中。摄影师曹郁采用的黑白影像让画面极具张力,影片一开始就有一种遥远的历史感。这绝对不是一部娱乐性的电影,但是,作为历史的回忆和见证,它独树一帜。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陆剑雄

中国国民党最精锐部队的下级军官,在破城之际,连同十万名没有来得及撤离的士兵一起陷入了日本军队的包围之中。他和那些不希望投降的士兵组织了一场没有希望而惨烈的抵抗。抵抗失败后他亲身经历了最终蔓延至全城的大搜捕和大屠杀。



2、姜淑云

姜淑云和所有难民营的领导共同奋斗,希望能保全难民营里二十万人的生命,但是她们发现,她们的身躯和生命难以阻挡每天前来搜捕男人,强奸妇女的日本军人。对于姜淑云而言,这位在欧洲学习回来的女老师内心中还有一个隐秘的愿望:记录下这段惨烈的历史,让全世界的人知道。



3、角川正雄

日本进攻中国首都南京的部队十六师团中的一名普通士兵。他趴在距离南京城外两公里的战壕里等候着进攻那座城市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攻陷南京之旅,会成为他的地狱之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南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6
《南京!南京!》,读这个片名,像是读一份加急电报:捧着电报的双手在不住颤抖,心跳激烈加速,浓浓的不详兆预感在撞击心鼓。当然,史实要这个譬喻残忍无数倍、紧急无数倍、恐怖无数倍,绝望无数倍,伤心无数倍。那种兵临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种家破人亡的深悲剧痛,那种辱妻杀子的莫大污耻,那种朝不保夕的极度忧惴,那种茫无涯际的杳渺切盼……是今人尽最大所能仍无法完全感受的。今人能做的是,静静坐在影院里重温记忆,劳劳记住曾经的腥风血雨,时时鞭策己身以国难家仇……
果真,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的胶片、剧烈抖动的镜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你安静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里,阴郁的氛围立刻席卷全身,将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惨绝人寰的争战里头,然后你开始了观影之旅,因为身临其境的错觉,你随着片中的人物(中国百姓们)一起紧促呼吸、心惊胆战、悲痛哀凄。日军面对古城墙惊呼时,尚有一丝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间,随着震天动地的炮响,美好的感觉飞灰湮灭,转而为死亡逼近的惊恐不安占据。这是影片带给观众的,其实更是惨痛的历史留下的不灭印记。所以,真正为《南京!南京》赢得惊人票房的,不是导演陆川,不是宏大的演员阵容,不是独特的视角,也不是高水准的制作,而是南京大屠杀题材本身。架设在如此严肃、如此沉痛、如此宏大、如此刻骨铭心史的基础上,影片想不成功都难,想不叫座都不可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8-16
有两篇。不知能否帮到你啊~\(≥▽≤)/~

①看南京南京有感

以黑白底呈现的那幅历史剪影。徒添了许多沧桑感。

1937年是一个不容中国人忘却的年份。在那一年。七七事变。中国上海沦陷,紧接着首都南京,也被宣告占领。

那些从城里蜂拥出来的中国士兵高喊着:“放我出去。”战未打兵先降。振振有辞般:“司令都跑了。”

说不清道不白是哪个镜头给予了心灵怎样的撼动。或许是那一群被锁在屋子里点火的老少。或许是被赶到大平地里机枪扫射的那群人。也或许是被推到岸边活活淹死的。

单个的生命也同样令人惋惜。一个无辜的小女孩。活活地从楼上扔下。然后她的姨子和母亲,被带走。

仿佛从前记载里详实的文字一下子跳跃起来。交织着眼前的一切。更具有悲痛的力量。

为拉贝先生卖命了十几年的唐先生,为了拯救自己的子女,出卖了在难民营里的中国军人。他以为。日本人也是讲信用的。

当那些叼着烟插着裤兜的日本人来抓人充当慰安妇,他蛮以为凭着日本人的一纸印章可以逃过这一切,结果白白葬送了自己的妻子。

现实的残酷让他意识到:战场上,除了利益,没有朋友。后来他舍弃自己让另外一个人安全离开的时候,想必是参透了这个道理。

同样的许多场景。比如为了让孩子们安全过冬而首先站起来充当慰安妇的那个卷发女人。那些为了中国难民一直奋斗在一线的美国医师。无处不折射着人性的光辉。

与之类似的是,影片中那个叫角川的日本人,也是一个守情重义的男子。或许他的出现只是为整个影片压抑的气氛到缓和的作用。以不至于从头到尾像是一个血泪控诉的记录片。我们或许应该承认,日本人中,也有好人。只不过在军国主义的掩盖下,个体鲜亮的光泽依旧逃不出阴暗的底子。主要矛盾不在这里。

当然,从整个影片中收获最大的,就是那一群在临死之前仍旧高喊着:“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的血性之人。

因为我从中感觉到,我们的民族还有希望。我们的民族不会垮。

与此同时,我又深深地为那些为自己标榜着“我想做日本人”的中国人感到由衷地羞耻。

这让我联想到影片中那个扯着嗓子对着喇叭大喊着“军人自觉站出来,不然要枪毙”的汉奸嘴脸。

我也开始对我之前对某个人的蔑视有了理直气壮的理由。

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们定能revitalize the Chinese natio

②观《南京 南京》有感

当坦克上的尸骨还未寒,新的一轮攻击又开始;当弥漫着弄浓浓火药味的空气还未散开,战场上又出现了新的弹坑。。。。。。 世界上最大的悲哀不是努力了而没有结果,而是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却又不得不前进。这种违反西方社会伦理学的行为被称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些人被人们称为勇士。当数千人迈向屠杀点时,他们的命运便已注定。 不惧。勇者无惧。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当这充满着浩然正气的声音响彻南京,他们注定将成为杀戮者功劳簿上光荣的一笔。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河流被尸体堵塞,似乎在那一刻,连时光都掩面奔走,不愿在这充斥着黑暗与死亡的城市停留片刻。 那一张张平凡的脸,却有着倔强的眼神,不屈的灵魂,正是这种不屈的灵魂让中国一直生存到现在。一旦国难当头,原本一盘散沙的人们立刻会凝聚成铁板一块,成为坚不可摧的盾,保护着国家和人民。为什么?也许文天祥可以回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许于谦可以给你答案:“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志,是“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的执着;是“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的忠诚;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这本是属于我们的土地,每一寸都不容他人肆意践踏。正是这种力量让中国保留了最后一口气,挺到了光明破除黑暗的时刻。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时候,活着似乎比死亡更痛苦。正所谓,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国难当头,人们内心的尊严又被激发,不是个人的脸面,而是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倔强,在一次漫长的沉睡后,龙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苏醒:我们是龙的传人。民族的自尊心在那一刻被无限地扩大了。 当那个卖国求生的翻译官为了同伴而放弃自己生的希望时,原先在我心里的鄙夷倏然消释,可以想象他的未来,从他的眼里,我清晰地看到了“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那个时候,我分明也看到了日本人的隐忍。那样的日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煎熬,无论是敌是友。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弥漫心底,就像平静的水面投下一滴蓝墨水,悄悄荡漾开来,将光明的希望,也一并荡漾开来。 春天到了。哪怕是以几十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春天还是到了,势不可当的。至于光明的火种是何时点燃的,我不知道,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逝者如斯,活着的人必须连同那些已逝的人本该拥有的幸福一起,活着,坚强的活着。

希望LZ能采纳我啊↖(^ω^)↗。

参考资料:凭:我也要写此作文啊。一大篇幅写下来的

第3个回答  2020-04-17
《丁丑年》
(现)白言
残城满悲鸿,
嘶声破长空。
谁见壮士慨,
志染满江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