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异常心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4
根据异常心理的定义:

①功能性损伤:知情意等功能的损伤;

②痛苦:很多心理疾病的判断标准;

③非典型性行为:不合 社会 期待的行为;

④障碍性行为:不被文化所允许的行为。

判断心理异常的四标准:

①医学标准:将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同等对待,但是目前还有很多心理疾病没有找到相应的病理特征;

②统计学标准:人的行为符合正态规律,而异常行为即属于小概率事件;

③文化标准:符合 社会 道德的期待以及不被 社会 文化所允许的行为属于异常行为,如反 社会 行为;

④经验标准:咨询师将自己的经验与患者的经验进行对比,如果不符即异常,主观性较大。

判断心理异常的三原则:

①主客观世界相统一原则:正常情况下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应该是相同的;

②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原则:一个人的认知、体验、 情感 、意志行为在自身是一个完整的、协调一致的统一体;

③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一个人的人格一旦形成便是相对稳定的,除非外在客观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判断心理异常的五个角度:包括精神分析角度,人类文化学角度,心理动力学角度,认知心理学角度,统计学角度,详见《变态心理学》第一章

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哪个人没有?为什么非要给自己贴上一个异常的标签?那是闹着玩的吗?

异常心理即不同于常规的心理表现,如果没有达到心理疾病范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判断标准。严格说来,如果所谓的异常心理没有影响其个人生活或工作,也不影响其 社会 功能,不能说是异常心理!

(一)医学标准

在这种标准下,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们深信,有精神障碍的人的脑部,应当有病理过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精神障碍,可能在将来会发现,病人的大脑中,已发生了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这种病理变化,才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将精神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这种做法对精神障碍的研究,曾经作出过重大贡献。

(二)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这样,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可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量化资料,其操作简便易行,便于比较,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但是,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 社会 文化的制约。所以,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对的。

(三)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的经验,所以评定行为的标准也就各不相同。当然,如果观察者统统接受同一种专业训练,那么,对同一种行为,观察者们也能形成大致相近的看法,甚至对许多精神障碍仍可取得共识,但对某些少见的行为,仍可能有分歧,甚至意见截然相反。

(四) 社会 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 社会 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 社会 的准则,能根据 社会 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我们说他的行为是一种 社会 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 社会 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 社会 认可的方式行事,那么,我们就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这一判断,是将此人的行为与 社会 行为相比较之后得出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