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赠刘景文的全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东坡先生《赠刘景文》一诗传扬甚广,从艺术上亦可称为上上之作,全诗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古人写秋景,大都弥漫着悲秋的气息,可是此诗却一反常态,显出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而荷花和菊花,历来也是诗人笔下的美丽景物,出水芙蓉,明艳动人,菊花淡淡,更有几许雅致。可是东坡先生此诗写的却是枯荷残菊,下笔完全不同。不过,荷花已然凋零,荷叶已然落尽,在这个秋末冬初的寒风萧瑟的季节,菊花依然傲立风中。秋末冬初虽然凄冷,却也有着橙黄橘绿,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
  苏轼此诗既是对刘景文的赞许,也是对自己的勉力,希望彼此都能够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懈努力,即便是在环境凄冷时,在被贬不得志时,也不能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对于大多数的诗歌,礼节到了这种程度,基本上也就可以放在一边了。可是,对于这首诗歌来说,还远远不够,在这首诗歌中,刘景文并非是一个经历简单的背景人物,在他的身上,可以说一度背负着天大的冤案。而要理解苏轼的这首诗歌,一定要深挖刘景文的生平,才能够确实理解。
  这首诗歌写于1090年,宋哲宗在位,苏轼当时担任杭州太守,对于苏轼来说,算是他坎坷人生中一段比较平静的日子。而刘景文呢,当时担任两浙兵马都监,两人彼此欣赏,过从甚密。刘景文很有才华,深有抱负,可是当时已经五十八岁,依然不得重用。苏轼多次赞许刘景文为“无双国士”,对刘景文很是尊敬,并且曾向朝廷大力保举刘景文,并写下此诗勉励之。
  如果说,苏轼一生不得重用,原因在于苏轼过于一根筋(也可以说有原则),于是连续遭到朝中新党和旧党的排挤。那么,刘景文为何多年来一直受到朝廷的冷落呢?
  这就要详细了解刘景文的身世了。
  刘景文自身的履历非常简单,早年做过饶州酒监这样的不入流的小官,后来熬了一辈子,终于当上兵马都监。如果是一个出身寒门的平凡人物,官至兵马都监,也算是不错,可是刘景文却出身名门,其父刘平曾经担任宋仁宗朝太尉。这样来看,刘景文一辈子就过得比较压抑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