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
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
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
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
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
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 ”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中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
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高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
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节选自苏辙《巢谷传》,有删节)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梅州遗予书曰 遗:遗留,留给B.遂弃其旧学,畜弓箭 畜:储备,置办C.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见:通“现”D.县釜而爨,易子而食 县:同“悬”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 句读之不知B.予以罪谪居筠州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昔赵襄子厄于晋阳 不拘于时D.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4分)(2)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4分)(3)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 (4分)参考答案:11.A“遗”应为“寄、送(信)”的意思。
12.D(A.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提宾的标志; B.介词,因为/介词,在; C.介词,在/介词,表被动,被; D.介词,表对象,替,给。 )13.(1)我哥哥子瞻(苏轼)也从惠州搬到昌化,士大夫们都不敢和我们兄弟来往了,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
(要点:徙、讳、游、相闻)(2)(我)遗憾他不听从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要点:恨、用、奇、行)(3)我(当时)正住在南方,和蛮夷生活在一起,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
(要点:方、盖、终、焉)【译文】 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名中世,是眉山的农民。
年少时跟随士大夫读书,年老时担任乡里村学的老师。 巢谷幼年跟随父亲学习,虽然人很质朴,却也博学多才。
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看见参加武举科考的人,很羡慕。巢谷一向力气很大,就放弃原来所学的,置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
不久学成,但却没有考中武科。后来我入朝为官,巢谷在家乡谋生,两人不曾见面。
绍圣年初,我(苏辙)因为获罪被罢免住在筠州,然后从筠州搬到雷州,再搬到循州。我哥哥子瞻(苏轼)也从惠州搬到昌化,士大夫们都不敢和我们兄弟来往了,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
只有巢谷在眉山扬言要徒步寻访我们兄弟俩。听见的人都笑他痴狂。
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给我来信说:“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没有意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很快就能相见,虽死而无憾了。 ”我惊喜地说:“他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人啊!”相见之后,握手相对而哭,然后说平生之事,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满意。
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瘦而多病,已经不是当日的那个元修了。他还要去海南见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止他说:“你虽然一番好意,但是从这里到子瞻那里数千里,还要过海,不是老人能做到的。
”他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死,你别拦我。”留不住他,再看看他包里,只有数十钱了。
我虽然也很穷,还是凑了点钱给他作为路费。船到了新会,有个南蛮奴隶偷了他的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他到了新州,很快就病死了。
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以前赵襄子被困于晋阳,智伯率领魏、韩军队用决堤放水的方法围困他。
城内水深到要把锅吊起来才可以生火,彼此交换孩子来煮了吃。群臣都散慢了,只有高恭没有忘记礼数。
后来赵襄子采用了张孟谈的计策解了三国的围困,论功行赏时,高恭排在首位。 张孟谈说:“晋阳之难,高恭没有一点功劳,为什么以他为先?”襄子。
1、(1)回避、顾忌
(2)十天
(3)继而、不久
2、A
3、(1)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啊。
(2)(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
4、(1)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必须写出两句)
(2)讽刺世态炎凉。
(3)欲徒步访吾兄弟。
(4)褒扬巢谷古道热肠(意思对即可)。
画殿修好后,惠真方丈要请苏辙为重修画殿写记,苏辙欣然同意,挥笔写下了《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予先君宫师平生好画,家居甚贫,而购画常若不及。予兄子瞻少而知画,不学而得用笔之理。辙少闻其余,虽不能深造之,亦庶几焉。凡今世自隋晋以上,画之存者无一二矣;自唐以来,乃时有见者。世之志于画者,不以此为师,则非画也。予昔游成都,唐人遗迹遍于老佛之居。先蜀之老有能评之者曰:“画格有四,曰能、妙、神、逸。”盖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称神者二人,曰范琼、赵公??,而称逸者一人,孙遇而已。范、赵之工,方圜不以规矩,雄杰伟丽,见者皆知爱之。而孙氏纵横放肆,出于法度之外,循法者不逮其精,有从心不逾矩之妙。于眉之福海精舍,为行道天王,其记曰:“集润州高座寺张僧繇。”予每观之,辄叹曰:“古之画者必至于此,然后为极欤!”其后东游至岐下,始见吴道子画,乃惊曰:“信矣,画必以此为极也。”盖道子之迹,比范、赵为奇,而比孙遇为正,其称画圣,抑以此耶?绍圣元年四月,予以罪谪守汝阳,间与通守李君纯绎游龙兴寺,观华严小殿,其东西夹皆道子所画,东为维摩、文殊,西为佛成道,比岐下所见,笔迹尤放。然屋瓦弊漏,涂栈缺弛,几侵于风雨。盖事之精不可传者,常存乎其人,人亡而迹存,达者犹有以知之。故道子得之隋晋之余,而范、赵得之道子之后。使其迹亡,虽有达者,尚谁发之?时有僧惠真方葺寺大殿,乃喻使先治此,予与李君亦少助焉。不逾月,坚完如新。于殿危之中得记曰:“治平丙午苏氏惟政所葺。”众异之曰:“前后葺此皆苏氏,岂偶然也哉!”惠真治石请记。五月二十五日。(《苏辙:后集卷二十一》)
二苏汝州情结
苏撤贬汝州任职不久,哥哥苏轼也以“讥斥先朝”的罪名从定州贬知英州(今广东英德)。苏轼绕道汝州,一来看望自己的弟弟,二来向苏弟弟借点路费,三来看看他曾任职汝州团练副使近一年却没有上任的汝州。
苏撤和苏轼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的做法不仅在北宋非常出名,还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苏轼10年前因“乌台诗案”被入狱后,苏撤请神宗免去自己的官职为兄长赎罪。兄弟留下的诗词中相互怀念的占很大一部分。
苏轼一向不善料理生计,有钱就随手花尽。加之?v年间,他奔波于地方、朝廷之间,调动频繁,手中更无结余。现在忽然远谪岭南,行程数千里,经济十分拮据。苏辙在元?v以前的俸禄比苏轼少,子女比苏轼多,生活比苏轼困难。但元?v年间,他一直在朝,位至副相,经济比苏轼反而宽裕了。“患难之中,友爱弥笃”的苏辙,文言文翻译/wenyanwenfanyi/十分慷慨,分俸七千让苏轼长子苏迈带领全家大半的人往宜兴(苏轼在此置有田产)就食,而留下爱游山玩水的苏轼在汝州尽情放松。
苏轼在汝州停留了10多日,不仅游玩了汝州的风穴寺、观音堂、南禅寺、龙兴寺、温泉,距州城近百里的岘山和郏县小峨嵋山,还深入汝州平民家中进行采风活动,记录了当时汝州风景名胜和当时汝州人的生活情况,在对外宣传汝州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苏辙陪同苏轼参观了龙兴寺,观赏龙兴寺的吴道子画。苏轼对弟弟保护古文物的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方丈室提笔写下了《子由新修龙兴寺吴画壁》的诗篇:“丹青久衰工不艺,人物尤难到今世。每摹市井作公卿,画手悬知是徒隶。
吴生已与不传死,那复典型留近岁。人间几处变西方,尽作波涛翻海势。细观手面分转侧,妙算毫厘得天契。始知真放本精微,不比狂花生客慧。似闻遗墨留汝海,古壁蜗涎哥垂涕。力捐金帛扶栋宇,错落浮云卷新霁。使君坐啸清梦余,九叠衣纹数衿袂。”最后一句称赞说:“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后来惠真方丈将他题写的刻石树在龙兴寺纪念,为龙兴寺增添了一个新的景点。龙兴寺的香火因苏家兄弟的光顾再次兴旺起来。
作者: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苏辙 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
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太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
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
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先君晚岁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
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
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
”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普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
平生笃于孝友,轻时好施。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孔于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苏辙集》,有删改)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平确的一项是(3分)A.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B.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 杜:关闭C.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 发:发展D.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恨:遗憾1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学术成就的一组是(3分)①比冠,学通经史 ②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③今见《庄子》,得吾心矣④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⑤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⑥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少年时即胸怀大志,以前贤为榜样,渴望用自己的才干造福社会。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他发奋学习。
B.谪居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此前的苏轼,才高而自负;此后的苏轼,潜心读书,学贯儒佛道三家。
C.苏轼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了《易传》、《论语说》和《书传》。苏轼担心这三本书在当世无人能够理解。
D.苏轼晚年特别喜爱陶渊明的诗歌,把陶渊明的诗几乎追和了一遍。书法造诣也很高,可与唐代书法名家比肩。
1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l)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兄弟,全文没有,你看着给分吧。
这节选自苏辙为他的兄长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考讳洵,赠太子太师。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又字和仲。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曾祖父苏杲,(被朝廷)追赠为太子太保。曾祖母宋氏,追封为昌国太夫人。祖父苏序,死后获朝廷赠为太子太傅,祖母史氏,追封为嘉国太夫人。父亲苏洵,死后赠为太子太师,母亲程氏,追封为成国太夫人。先生十岁时,母亲亲自教育他,苏轼阅读古今成败的事例,很快就能概括他的梗概。一次,母亲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慨然叹息。苏轼侍立在一旁,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先生更加勤奋有志于效力朝廷。母亲欣喜道:“我真有一个好儿子啊。”等到苏轼成年,学问通贯儒家经典和史书,写文章一天能下笔千言。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
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
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
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
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
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
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
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
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
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
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
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节选自苏辙《巢谷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梅州遗予书曰 遗:遗留,留给
B.遂弃其旧学,畜弓箭畜:储备,置办
C.予愍其老且病愍:怜悯,同情
D.县釜而爨,易子而食县:同“悬”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至友其秀杰友:以…为友,结交
B.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徙:搬家,迁徙
C.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稍:渐渐
D.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顾:只是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予以罪谪居筠州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昔赵襄子厄于晋阳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通过巢谷的弃文从武、与作者兄弟的交往刻画了他重朋友义气,具有古代侠士遗风的义士的形象。
B.当作者兄弟俩被贬谪岭南时,巢谷以年老多病之体,万里步行,去见苏轼后,再去见苏辙途中,病死。这突出表现了巢谷的古道热肠、侠士气概。
C.本文选材典型,语言朴素平易,看似平淡却又回味无穷,人物形象鲜明,意蕴高妙,这就是苏辙行文的特色所在。
D.文章最后部分作者发表议论,将巢谷比作春秋末年忠于赵襄子的高恭,除了褒扬巢谷之高义外,还有讥刺世人趋炎附势的意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3分)
(2)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3分)
(3)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