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使用到什么时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1. 文言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 文言文是从什么朝代开始采用的

按照分析:

1.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2.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3.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了,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4. 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

结论:文言文自有朝代出现就已经出现,即夏朝已经出现采用,但是只有商朝有记录发掘去来,所以认为最早可以认为是起源于商朝。

3. 学文言文有什么用

简单的说 看过一些政治名人的谈话吧 旁征博引 思维开阔 为什么?

我们国家这么悠久的文化传统 文言文中有很多精髓是现代人必须要学习的 无论是培养爱国情操 还是提高个人修为都是必要的 可能现在在校的学生为背诵那么多难以理解的文言文所苦恼 可总有一天 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对你的好处 这是潜在的 就好比我们学习政治一样

好好学 等步入社会或许真的能在曾经学过的东西中找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理论永远都在为实践服务 时间会证明的

4. 怎样才学好文言文

注音+通读课文,达到可以流畅朗诵程度逐句细读,找出重点词语,例如古今异义、通假字或典型句式,理解吸收重点关注不熟悉的实词,将虚词的不同用法归类记忆从全文角度把握该篇文章,例如说理、事件、思想感情等背诵

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更要学方法。清华网校的学习方法栏目由清华附中名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附中优秀学生学习心得组成,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事半功倍。

虽然文言文不是现实中的语言,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 泉,还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所以,要学好现代文,必须有坚实的文言 基础。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 *** 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2.断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

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 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 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此外,还可以根 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 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 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忠 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 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 视情况补充完整。②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③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 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 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 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4.多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 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 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 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

5. 古文中,去有哪些用法

文言文中去作为象形词的用法

1. 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 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

文言文中去作为介词的用法

1.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文言文中去作为名词的用法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文言文中去作为动词的用法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qū)。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go away,leave]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公(袁可立)固谓海上去天远,臣子勿欺。——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西蜀之去 南海。——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前往,到别处,跟“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5.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6. 又如:去失(丢失)

7.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

8. 赶走;打发走 [drive]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9. 抛弃,舍弃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0.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

11. 去世,死亡 [die]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陶渊明《杂诗》

12. 又如:去世(死亡)

13.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4.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 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15. 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16. 通“驱”。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17.离开,走。

如:待君久不至,已去。《世说新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