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窗边的小豆豆》年少羡慕小豆豆,读懂却发现幼小衔接更重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2


读过《窗边的小豆豆》又有谁不喜欢巴学园,又有谁不喜欢小林宗作校长呢?可是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年年有,但巴学园却不常见。这是事实,也是大环境下教育的悲哀。作为家长,在没有巴学园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变成不遵守课堂纪律的“问题学生”呢?

答案很简单,提前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一般来说是指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向小学阶段平稳过渡的过程,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种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家长应该提前帮孩子做好准备,以便孩子能在心理、生理、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各个方面得到训练,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如果幼小衔接没有做好,孩子上小学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有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就如同小豆豆一般上课大声说话、做小动作,干扰课堂秩序。

为了避免孩子出现小豆豆这种状况,我们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到,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完全不同,它们最核心的差别在于,幼儿园主要以保育为主,重在人格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而小学则以学习为主,在考核孩子、评价孩子方面,也主要是以学习成绩为考核标准。

为了能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家长应该从孩子上大班开始,就着手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两方面为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在了解了什么是幼小衔接以及什么时候开始为幼小衔接做准备后,家长还应该明白一个问题:幼小衔接,衔接的到底是什么?

对于幼小衔接,一些家长认为就是让孩子上幼小衔接班,学拼音、识字、算数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幼小衔接,衔接的应该是能力,而不是知识。

在《窗边的小豆豆》中,原来学校的老师对小豆豆的妈妈说:“您家的小姑娘在这里上学的话,整个班级的同学都会受到干扰。请您把她送到别的学校去好吗?”

小豆豆是因为学业不好,才被让老师劝退的吗?

书中是这样说的:


最后老师激动地对小豆豆的妈妈说:“如果说“还有”这样的事能数的过来,也不必请您让她换一所学校了。”上课的时候,让书桌频繁发出声音、大声说话、破坏书桌等等,从老师的抱怨中可以知道,小豆豆被劝退,不是因为学业问题,反而是课堂纪律,也就是学习习惯的问题。

每年一年级开学时,都会有老师反映个别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不够,讲话、做小动作,严重干扰正常的上课秩序。试想一下,小豆豆在自己孩子的班级中,老师讲课,她不停的把桌子弄得啪嗒啪嗒响,玩够了就站到窗户边,过来一个人就大声的打招呼,作为孩子家长、作为老师,会不会觉得这就是孩子们当中的“害群之马”?再试想一下,如果小豆豆就是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是不是很焦虑、烦恼呢?

其实相比于知识的衔接,更重要的是能力的衔接才对。


家长在帮孩子做幼小衔接时,主要可以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这两个方面着手。

一、生活习惯

在幼小衔接阶段引导孩子的生活习惯可以从饮食习惯、作息习惯、自理能力三方面着手。

1、饮食习惯

孩子在上幼儿园时,一般是三餐都在幼儿园吃,早饭时间一般是在8点,但是孩子上小学后,一般来说学校规定孩子需要在7:50前就要到学校,这就要求孩子的早饭时间最好在7点左右,这比幼儿园的早饭时间提前了一个小时。这就需要家长在暑假期间,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提前训练孩子每天早一点吃饭。

另外家长需让饮食清淡、营养均衡,晚饭时尽量让孩子少吃,免得增加肠胃负担。

2、作息习惯

幼儿园的作息和小学的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家长提前2-3个月的时间,来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作息习惯。

孩子上小学需要早起,并且没有专门的午休时间,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家长需要让孩子提早入睡。一般来说孩子在晚上8点左右的时候会有一个困倦期,可以让孩子在这时准备洗漱入睡,或者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睡眠仪式。

3、自理能力

家长可以提前鼓励孩子,告诉孩子“你是一个大孩子了,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像穿、脱衣服,洗漱、吃饭、整理书包等等。家长可以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有意识的、逐步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己的事情,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时生活自理能力很强的话,上小学后就会更快的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二、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从倾听习惯,表达习惯,反馈习惯,规则意识四个方面培养,另外学习习惯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也就是学业成绩。

在《窗边的小豆豆》中,小豆豆上课不注意听讲、经常开小差,就涉及到倾听习惯和规则意识两方面的问题。

1、倾听习惯

在《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长在听了小豆豆连续4个小时的话后,感慨道:“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黑柳彻子对这次的谈话是这样写的:

孩子上小学后,知识的传递主要是通过听老师讲课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倾听能力很重要。但是在6、7岁孩子眼里,世界是新奇有趣的,当他们对某个事物感兴趣时,往往会听不到其他人的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这时候,家长跟孩子说话,孩子没回应,家长也没追究,那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不听,也不回应的习惯。

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

1、要求孩子听别人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2、孩子听到别人喊他的名字,要回应;

3、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话,更不要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插嘴。


2、表达习惯

孩子过了3岁半后,会有很强的表达欲望,孩子倾听和表达的过程,就是其丰富自己词汇的过程。但是有时候孩子的“话痨”属性会惹得父母厌烦,被父母批评,进而打击孩子的表达欲。其实这是不对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表达欲,尤其是在孩子不知道如何用词汇表达自己时,给予帮助。

1、家长学会使用引导性的表达话术

在《窗边的小豆豆》中,小豆豆之所以能一口气说4个小时,小林校长引导其表达的话术很关键,像:后来呢,已经没有了吗?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没有了吗?

2、家长要学会问开放性问题

引导孩子表达常用的方法是问开放性问题,像‘天,为什么下雨?’、“叶子,为什么是绿色啊?”等等,开放性问题不仅可以引导表达,还能让孩子学会思考。

孩子上小学后,人际关系会变得比幼儿园阶段复杂,孩子和同学产生矛盾,老师、家长询问时,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决定着大人能否听明白并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案。

3、学会反问

孩子在6、7岁的时候会变成“十万个为什么”,这其中还夹杂着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像“我们家有钱吗?”,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反问来了解孩子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这么问?”

上面这3种表达话术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也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和别人交谈。


三、反馈习惯

在听老师讲课时,老师问“明白了吗?”学生回答“明白了”可是做题的时候,老师却发现学生并没有听明白,这就是因为反馈能力不好造成。

培养反馈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听完别人的话后,在叙述一遍自己的理解,向对方进行确认。 家长在交代孩子事情的时候,可以在问一下孩子“你说说看,我刚刚说了什么?”孩子在向家长交代问题的时候,家长可以说一句“你刚刚说的是……吗?”

四、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很重要,这其中包括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及时预复习等等。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有规则意识呢?

1、提醒孩子

每天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提醒孩子遵守具体的课堂纪律,像,上课不可以说话、不能打闹、不能一直挪书桌板凳等等;接孩子放学的时候,问:老师布置了什么家庭作业,要预复习哪里?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表,贴在家里醒目的地方。

2、学会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平时要教给孩子承担自然后果,像没有按时完成做作业,老师会惩罚;不按时吃饭,只能等到下一次吃饭时在吃。孩子犯错时,不要替孩子去承担后果,也不要帮孩子推卸责任,更不要做孩子的保护伞。

3、适时地鼓励

在《窗边的小豆豆》中,“每当校长先生看到小豆豆,就会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于是小豆豆也觉得自己的确是一个好孩子。”

校长在听到老师和学生家长对小豆豆的抱怨时,总是把握每一次机会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而小豆豆在听到这话后,也开始按一个好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就好比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据称《窗边的小豆豆》中文简体版销量高达1100万册,几乎每个看过的读者都被故事里的巴学园撼动。可是在我们现有的教育环境下,“问题学生”常见,但巴学园却不常见,而为了能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我们不能寄情于巴学园,我们要自己提前帮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