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发家的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刘秀,字文叔,西汉末年南阳郡人,西汉皇族后裔,汉高祖九世孙。

虽名为皇族后裔,但刘秀这一支属远支旁庶的一脉,尤其是到了西汉后期,刘氏皇族的子孙遍布天下,《汉书·平帝纪》载:“宗室子,汉元至今,十有余万人”,可见,到了西汉末年,刘氏宗族后裔的数量是何等的庞大。

刘秀的这一支族人生活在南阳,地位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刘秀这里,更是完全成了布衣平民。

故三国时代的曹植曾言:“汉之二祖(即指高祖刘邦、世祖刘秀),俱起于布衣”(《金楼子》卷四《立言篇》)。

刘秀为人、与其长兄刘演不同,刘演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豪杰,欲图大事;而刘秀则为人“多权略”(《太平御览》卷九十引《东观汉记》),处事极为谨慎。

新莽末年,天下的乱象已现,刘演和南阳的诸多子弟都欲趁乱起兵,而刘秀却持谨慎的态度以观时局。

据《太平御览》卷九十引《东观汉记》载:“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可见刘秀起兵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谨慎决断的,见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性格上的不同也决定了日后刘演、刘秀两兄弟截然不同的结局。

因为刘秀兄弟和南阳宗室子弟在南阳郡的舂陵乡起兵,故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

舂陵军的主力为南阳的刘氏宗室和本郡的豪杰,兵少将寡,装备很差,甚至在初期,刘秀是骑牛上阵的,这也成为了后世演义中的一段佳话,即所谓的“牛背上的开国皇帝”。

后经过激战杀死了新野尉,刘秀才有了战马。

为了壮大声势,加强反莽力量,舂陵兵与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中的最大的主力进行了联合,从而扩大了相互的力量,并先后于沘水、育阳等地与新莽的征讨大军激战,大破莽军,并击杀了新莽大将甄阜、梁丘疵等人。

新莽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刘玄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

对于此,刘演及南阳刘姓宗室极为不满,只是迫于在联军之中,绿林军人多势大,又有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

刘演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

更始政权建立,复用汉朝旗号,此举大大震动了新室,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

此时,小小的昆阳成为了新、汉两方争夺的首要目标。

昆阳,位于昆水北岸,故而得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史载,王莽大军“余在道者,旌旗、辎重,千里不绝”,“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

面对着声势滔天的新莽大军,昆阳守军只有区区万余人,诸将皆惶恐,忧念妻子家人的安全,都欲弃守昆阳,远走他城。

而刘秀则陈述自己的观点道:“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

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

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刘秀的这番慷慨陈词并没有得到绿林军将领们的认同,但是不久之后,探马来报:“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

见此情形,诸将只得又请刘秀来商讨对策,刘秀为众将谋划,由成国上公王凤等坚守城池,自己则率十三骑趁夜色突围搬取救兵。

此时,新莽大军已经开始大举围城,史载,“秀等几不得出”,就是说刘秀等人险些不能突围出去。

刘秀走后不久新莽大军开到昆阳城下,开始攻城,史载,“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

或为地道,冲輣幢城。

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

可见,小小的昆阳城经受着何等的压力,数日后,城中主将成国上公王凤等向莽军乞降,新莽主帅、大司空王邑不准。

王邑认为昆阳城不日即下,准备在攻下城池后尽屠此城。

昆阳城内的守军见乞降不准,反倒坚定了必死守城的决心,新莽大军冲车、地道无所不用,射入城中的乱箭如下雨一般,但城内绿林军仍奋力坚守,小小的昆阳城在如此攻势下竟然多日巍然不动。

六月初,突围搬取救兵的刘秀发郾城与定陵的兵马驰援昆阳,刘秀亲自率步、骑千余人为先锋,在距新莽大军数里外的地方布阵。

二公(即大司空王邑和大司徒王寻,皆为三公之一,故称二公)见刘秀兵少,亦只率数千人迎战,结果数战不利,被刘秀军斩杀千余人。

初战获胜的刘秀军士气大振,而新莽军连日攻城不下,士卒疲惫,加之与刘秀所率之援军作战又折损了不少兵马,故而士气低落。

此时,刘秀遣人故意遗落书信于战场,言宛城已下,宛城之汉军正回援昆阳,王邑得此书信,极为不安。

这时刘秀选三千精兵,组成敢死之师,刘秀亲率其反复冲击新莽大军的中军,混战中大司徒王寻被杀,而莽军其余大营皆不敢违背王邑之令而相救,新莽的中军大营崩溃,此时城内已经被困多日的绿林军将领们见莽军中军已乱,也从城内冲杀出来,杀声震天,此时正值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至,惊的新莽大军中的猛兽四处奔逃。

此时,新莽大军见中军阵乱,主帅被杀,也顿时乱作一团,争相溃逃,结果被杀、践踏、溺死者不计其数,滍水为之不流。

王邑率少数人踏着莽军的尸体渡河逃回了洛阳。

昆阳之战,新莽四十二万大军的统帅、大司空王邑好大喜功,犯了兵家大忌,数十万大军在昆阳坚城之下受挫,攻城多日不下,士气大损。

王邑手下的纳言将军严尤在刚刚攻城之时就建言大司空王邑:“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

” 王邑则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

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 *** 也!当先屠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 以此可以看出,新莽军主帅大司空王邑是何等的骄纵与轻敌,这也是昆阳之战新莽四十几万大军溃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刘秀和绿林军的将领们则抱着死战的决心,无不以一当百,势不可挡,故能在昆阳城下,以少胜多,力破强敌。

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

而在昆阳之战中立下首功的刘秀则马不停蹄的南下攻城略地,此时一个噩耗传来,刘秀的兄长大司马刘演被更始帝所杀。

刘玄被新市和平林的将领拥立为皇帝,刘演及其属下心中不服,双方早就各怀异心。

攻取宛城后,刘演因为一个部下为更始所收捕,上殿力争,结果被更始帝下令斩杀。

刘秀得此消息,极为震惊,不得不急返宛城向刘玄谢罪。

刘秀到了宛城后,不与刘演的部将私下接触,更不表昆阳之功,只是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

更始本因刘演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杀之,见刘秀如此谦恭,反而有些自愧,毕竟刘秀两兄弟立有大功,故刘秀不但未获罪,反而得封武信侯。

刘秀回到宛城并受封武信侯后不久,在宛城即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

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更始元年十月,更始帝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

路上,刘秀的挚交邓禹杖策北渡,追赶上刘秀,对刘秀言更始必败,天下之乱方起,劝刘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邓禹的话,正和刘秀之心意。

刘秀到河北后不久,前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即拥戴一个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郸称帝,而前西汉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广阳王之子刘接也起兵相应刘林。

一时间,刘秀的处境颇为艰难,甚至有南返逃离河北之心,幸得上谷、渔阳两郡的支持,尤其是上谷太守耿况之子、少年英雄耿弇,一身豪气,对刘秀言道:“渔阳、上谷的突骑足有万骑,发此两郡兵马,邯郸根本不足虑”。

刘秀高兴的指着耿弇道:“是我北道主人也”。

不久刘秀率军在更始帝派来的尚书令谢躬和真定王刘杨的协助下,攻破了邯郸,击杀了王郎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成和真定王刘杨两家的联盟,刘秀亲赴真定府,以隆重的礼仪迎娶了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此时距刘秀在宛城迎娶阴丽华尚不足一年。

见刘秀在河北日益壮大,更始帝极为不安,他遣使至河北,封刘秀为萧王,令其交出兵马,回长安领受封赏,同时令尚书令谢躬就地监视刘秀的动向,并安排自己的心腹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马。

刘秀以河北未平为由,拒不领命,史称此时刘秀“自是始贰于更始”。

不久,刘秀授意手下悍将吴汉将谢躬击杀,其兵马也为刘秀所收编,而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苗曾与上谷等地的太守韦顺、蔡允等也被吴汉、耿弇等人所收斩。

自此,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刘秀发幽州十郡突骑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军激战,经过激战,迫降了数十万铜马农民军,并将其中的精壮之人编入军中,实力大增,当时关中的人都称河北的刘秀为“铜马帝”。

更始三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的千秋亭即皇帝位,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