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一组母子照片引网友热议,这样的孩子,是有教养还是没童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7

地铁上乱抓乱跑的熊孩子 是让无数人头疼的对象,但最近在网络上走红的一组 “地铁母子图” 却让很多人在思考同一个问题: 假如孩子不吵不闹、一直静静地呆在父母身边,那孩子的童真去哪儿了?

地铁母子走红网络

这组走红网络的母子地铁照中, 母亲正在端着手机玩儿 孩子则十分端正地坐在一边靠着妈妈 ,整个人似乎都写着 “乖巧” 二字。男孩儿笔直放着的双腿, 和安安分分放在腿上的双手 ,都发出一种 “非熊孩子 ”的讯号。

按道理来说,人们最喜欢的应该就是这种 不吵不闹、乖巧懂事、紧跟父母的乖孩子 ,可不少人看到这组照片后,感慨一声:“ 这个男孩儿确实乖巧,但也过于懂事了吧,感觉好像少了点儿什么”。

过于乖巧懂事的孩子,少的是童真

非常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 会变成他人最讨厌的熊孩子 ,便高频率叮嘱孩子 :在外面要懂事、一定不能随便吵吵闹闹、不能影响别人、不能大声说话 ……于是,就出现了上述地铁男孩端正乖巧的坐姿。

如果这个男孩只是暂时乖巧后, 便开始“ 探索 世界”, 那才符合正常儿童的表现。但如果一个孩子为了避免自己成为熊孩子而一直 压抑自己的 探索 欲和好奇心 永远保持乖巧懂事的样子 ,反而失去了应有的童真。

再来看另外一张照片

这一张图片也是在地铁上拍摄的, 但不是“母子图”而是“父子图” 。图片中父亲带娃带得十分疲倦,坐在地铁上低头闭目休息。而孩子 则穿着鞋爬上了座位,站在座位上看着对面。

比起上面的母子图,这张图里的孩子 自然更不受大众喜欢 。毕竟, 地铁座位是公共的 ,孩子不脱鞋就站上去必然会 导致座位变脏 从而影响下一个上地铁坐在这里的人。相比上述端正坐着的孩子, 这个孩子多了童真却少了教养。

童真与教养,到底要怎样权衡

两者之间完全可以共存, 有童真不代表没教养,有教养也不一定就失了童真,这两者怎样平衡全看家长教导。如果家长过于在意孩子在外的表现 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感受 ,那孩子在变得听话懂事之际 也逐渐丧失了自身性格。

如果家长为了保证孩子的童真, 却减少或忽略了对于孩子素质方面的引导教育 ,那孩子就有可能过于 “放飞自我”, 从而变成一个没有边界感和良好素质的人。

不过于约束孩子,也要及时制止孩子越界行为

孩子在三四岁和青春期时会有一个逆反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 会不断挑战原有的反馈 ,尝试做那些不被允许的事情。此时, 家长不能一味训斥 ,而是得温柔又坚定地拒绝孩子越界行为。

时常教导孩子懂礼貌、懂尊重

上述所说的“ 制止孩子越界行为” 的做法其实 就是在教孩子守规矩 ,除了守规矩外, 孩子还得懂礼貌、懂尊重 。在一开始时,父母要先让孩子 明白哪些行为是不礼貌、不尊重他人的。

之后, 再通过实际行为让孩子明白 ,如果这些不礼貌、不尊重的行为发生在别人身上,自己会有多么不舒服。这个过程,其实就是 一个引导孩子理解同理心的过程。 只要父母教导得当, 孩子就不会在礼貌尊重的同时丧失童真

欲先成材必先会做人,想要融入好圈子,必得先拥有好素质

虽然 社会 各个行业 都鱼龙混杂 ,但大部分情况来说,人们肯定是更喜欢 那些懂做人、有原则的人。 素质是一个人的基础教育,只有高素质的人, 才能真正成为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

因此,素质教育一直都是 教育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再者,人的素质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受身边 圈子、环境、家庭影响的 。通过一个人素质教养,就可以看出 其背后的圈子质量。 所以, 想要融入好圈子,必得先拥有好素质

高素质的人总是互相吸引的

人是 社会 动物,也是一种喜欢 抱团、找圈子归属感的生物 。圈子对于孩子未来成长、学习工作影响非常重要 ,高素质的人都是互相吸引的。 换言之,只有先提升孩子的素质,孩子才有可能 交到高素质的好朋友。

谁都希望自己孩子身边人 都是高素质、三观正的 人,毕竟,成长中孩子身边如果 有一群狐朋狗友, 那孩子见识、思维、想法就会被大大影响,从而被约束和禁锢。

更高的素质,才能有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于 精神世界的追求在不断提升 。但物质的富足,不一定就代表了 精神的满足 。物质方面的满足感与精神富裕并不关联,因为精神的提升主要 受人的品德、想法、思维的影响。

高素质的人,幸福感往往更高 ,幸福感其实就是精神境界的一种。随着幸福感的逐渐提升,素质能带来的 还有其他精神方面的不断发展 。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开心幸福。而精神富裕的人, 才能真正地过得开心。

总结: 童真与教养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面,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得将这两者做平衡,不能过于偏向其中一面。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