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的由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5

雷祖的由来:雷祖,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或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真王。

据《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称,雷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 *** 王的化身。

也有说是轩辕黄帝升仙以後成为雷精,主雷雨之神。

雷祖为其封号。

雷祖居于神霄玉府,在碧霄梵气之中,去雷城有二千三百里。

雷城是天庭行雷之所,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

天尊前有雷鼓三十六面,由三十六神司之。

行雷之时,雷祖击鼓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

雷部有神三十六名,皆当时辅相有功之臣。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则称闻仲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其率领之雷部催云助雨护法天君共有二十四名。

其中有道观内常有供奉的律令大神邓元帅忠,银牙耀目辛天君环,飞捷报应张使者节,左伐魔使苟元帅章,右伐魔使毕元帅环等天将,还有陶天君荣、庞天君洪、秦天君完、赵天君江、董天君全、袁天君角等等。

雷祖古庙位于粤西古郡雷州市附城榜山村(原遂溪县第三都英灵村)。

唐贞观年间,乡民立庙敬奉雷州之祖陈文玉,此乃祭祀雷祖之最早庙宇。

1992年,雷州市(原海康县)人民 *** 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庙为二进四合院,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

据雷州府志、庙志、庙碑载:陈朝,雷祖之父陈烘,捕猎为生,居英灵村。

此地有一座土地堂,烘奉为“财神”。

传说有盗驱牛至此歇宿,翌晨,牛化为石,乡民遂改称其堂为“石牛庙”。

雷祖陈文玉生于陈朝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及成年,貌相超常,武力绝伦,叱声霆震,资质聪颖,勤学不辍,其性至孝,德才非凡。

唐初年,辟茂才,陈文玉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首任本州刺史。

其教养并行,民皆富庶,难以枚举。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其上疏改古合为雷州。

雷祖精察吏治,稣民疾苦,瑶黎诸族皆汉化;又率官民建造郡城,鞭石鸩工,俱属捐俸,无费民财,民皆安乐,其政绩昭著,功高胜岳。

雷祖刺兹郡,生有惠政,殁有灵异。

之后,乡民念其开雷之功,奉为神敬如祖。

州官奏请朝廷,封号建庙敬祀。

帝下诏诰封雷祖为雷震王,建庙立祀。

自此,乡民于石牛庙内奉祀雷祖,此即雷种故庙。

及后,逢上元日,州县文武官员进庙致祭,名曰“开雷”。

乡民燕享各官,官民同乐,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自唐后,历朝对雷祖皆累封王爵、褒彰有加。

或官或民重修庙宇,依例祭祀。

仅据州志、庙碑载:明弘治 十五年,镇守珠池太监傅伦、陈荣修葺,置田十三亩,以供祀事;天启六年,知府于纬重修。

清顺治二年,前明海北南道加太仆寺少卿蔡秋,捐银六十两,合士民捐银修葺;康熙四十三年,知府赵光贵拔田一石六斗 贤吴造良捐田七石四斗,入庙祀事;嘉庆十四年、同治五年、光绪二十八年,乡民工贾皆捐银重修。

古庙迄今凡一千三百余年,经历代重修重建,至今仍保存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庙宇宏伟,气势磅礴,画梁雕栋,雅静清幽。

庙内存有汉代瓷器、陈朝石牛,明、清名人学士楹联匾额。

1992年,全国政协委员、建设部专家郑孝燮,国家文物局专家罗哲文视察古庙,联名题辞——“基开晋代,功冠雷州”。

古庙自清光绪年间修葺以来,近一百年,饱受风雨,历尽沧桑,虽古貌犹存,然已有倾倒之危。

近年,为保护文物,光耀胜迹,乡民自发筹资,合各界人士捐赠,于公元二○○一年春重修,仲秋告竣,庙堂重焕异彩。

此举,既使榜山千年古庙不失其胜,且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再增其辉,善莫大焉!雷祖祠位于雷州城西南五里之英榜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称“雷岗耸异”,为雷阳八景之一。

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是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雷祖)的相堂。

为国家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

民间传说陈文玉是一位半神半人式的充满神奇色彩的英雄人物——陈太建年间,古台州城西南五里白院村有一村民,名日陈?p,以捕猎为生,家中养有一只九耳异犬,每次出猎皆卜犬耳,所捕猎物与犬耳所动相应。

一日九耳齐动,陈氏日:“今必大获矣!”便邀其邻居十余人,同往州北之乌仑山。

山中荆丛密绕,犬自早晨吠至太阳落山,无一兽出。

猎人奇之,伐木而视,见猎犬从地里挖出一大卵,陈氏不知为何物,便抱回家中。

次早,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陈氏大恐,便置卵于庭中,忽然卵为霹雳所开,跳出一男孩,两掌有文,左日“雷”,右日“州”。

陈氏将男孩禀明州官,官收卵壳寄库,男孩交陈氏养育,取名陈文玉。

文玉聪颖过人,勤学不辍。

长大后,功力绝伦,武艺盖世,文武兼备,屡受荐举,文玉却以双亲年老为辞,拒不当官,曾自谓日:“‘侍君不能侍亲’,愿问寝视善,以乐父母余年。

”陈氏夫妇享年百十有三,相继殁于唐贞观二年。

文玉为之守墓三载。

唐贞观年间,南合州境内居有黎、瑶、壮、察、侗、苗等少数民族。

唐王朝为了稳定边疆,便启用土著陈文玉出任本州刺史。

陈文玉任职期间,精察吏治,巡访境内,消民疾苦,政教并行,使人民安居乐业,民皆富庶,风俗大变。

在施行德政之余,文玉深感本州乃天南重地,四海有事,兵家必争,为使黎庶安宁,便大修城池,公款不足则自捐薪俸,不费民财,并具疏把古合州改名雷州。

雷州之名乃始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而沿用至今。

唐贞观十二年正月十五日,正当城工告竣,文武僚属欢欣巡城之际,文玉却生两翅,白日升天。

百官见状,伏地而拜,文玉终年68岁。

为了纪念这一个德政昭彰的地方官,郡民于州城西南五里英榜山立祠以祀,即今之“雷祖祠”。

祠依山而筑 ,北构南趋,山下是一望无垠的万顷洋田,其势极其雄伟壮观。

祠分三进,由山门、正殿、侧殿、后殿、东西庑、钟鼓楼、碑廊等建筑组成,全部建筑沿中轴线布局。

顺山门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上可直通后殿,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是岭南地区最大的祠堂之一。

山门依屋宇三间面宽洞开而三,为硬山顶,硬山檩式结构。

山门门联:“霹雳开天南一祖,声名为海北同尊”,是对雷祖降世的美丽传说及“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的赞誉。

二进为祠的建筑主体,分正殿及东、西侧殿。

正殿前设有拜亭,整个建筑形制呈“凸”字形排列,依次供奉陈文玉(中)、李太尉(汉朝的李广,居左)及英山石神(右),俗称“雷词三殿”。

正殿面宽进深各三间,硬山顶,四柱抬梁式梁架结构,举梁平缓,前檐廊出檐极宽,建筑风格独特,富有地方特色。

沿着前檐廊可从东侧殿直通西侧殿,殿前屏风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巧夺天工。

雷祖祠历史悠久,词内文物十分丰富,有千年石人、乾隆御踢匾额及历代碑刻30余通。

历代显宦名流,骚人墨客,游览之余无不留下感人的诗篇。

寇准有诗,东坡有赋,丁谓作记,李纲题碑,这些诗赋碑刻历尽人世沧桑至今尚珍藏于祠内,堪称祖国文物之瑰宝。

雷祖祠神话传说纷经,其中千年石人就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寇贼符益喜等不输税粮,倡乱骚扰,还煽动民族纠纷,闹得雷州无宁日。

钦差都知司马陈襄,带领12只船的兵力,围剿征讨。

当时,符益喜等驻师庙中,因朝廷官兵不熟悉情况,屡战不胜。

后来,陈真虔祷雷祖,并于庙前张榜招兵。

次日复战,陈襄远远望见雷祖陈文玉与汉太尉李广协同阴兵助战,这场战斗果获大胜,但贼首末擒。

至夜,陈襄梦见雷祖对其目:“贼来降我,我收在庙前,化为石人。

”黎明起视,果见四石人跪子庙庭,其中一个被杀了头。

雷州从此得以太平,陈襄等拜谢雷祖,并具疏奏闻朝廷,于开平改元乾化二年,朝廷命郡它重建雷祖庙宇,并于雷祖庙西建李太尉庙,塑太尉像,与英山石神列而为三,称“雷词三殿”。

雷祖祠自唐贞观十六年始建,迄今已1350多年了。

方志典籍多有记载,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宋代《太平寰宇记》、《宋本方舆览胜》、明末清初的《广东新语》,《子不语}}以及当代出版的《华夏诸神》、《超凡世界》、《中国崇拜物》等书都均有记述。

古代闻名于世的“天下四绝”(雷州换鼓、钱塘江潮、广德埋藏、登州海市)中的“雷州换鼓”就是发生在雷祖祠的民俗事象。

“雷州换鼓”是古代雷州人在雷祖祠内举行的一种隆重的“祭雷”仪式。

《雷祖志》载:“至于-…。

雷车雷鼓等物,各以板图藏于庙内,令郡民当里役者依样修造,逢上元日,齐候文武各官送太庙致祭,名日‘开雷’。

又办酒席-…。

官民同乐,始得风调雨顺,不然则岁悍年凶,自是有祷则应,雷郡获享国泰民安之福”。

《广东新语》云:“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较以酬雷,祷而得雷公之墨,光莹如漆,则以治邪扭惊?].”“雷公墨”即陨石,古代雷州人称为“雷公石”或‘“霹雳?U”、并当作一种驱邪避灾之物,可见古代雷州人把雷公作为一种能造福或降祸于人的强大力量象征而铭刻于心,所以’“祭雷”仪式的隆重也不言而喻了。

现在,“雷州换鼓‘”早已失传,当代雷州人只能从典籍中窥见一二。

————《海康县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