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众人评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7

清乾隆帝对熊廷弼赞誉有加,称其才智出众,上奏的封事言辞犀利,被赞誉为明代军事巨擘。皇帝感叹其若能在明君耳边,辽东或可免于灭亡,他亲批:“读其事迹,令人动容落泪,而明之君主若未闻其言,明朝之亡岂非必然?”为此,乾隆诏令起用熊廷弼的五世孙,并在江夏修贤乡和纸坊广坊岭修建祠堂与墓地。


然而,《明史》中提到,熊廷弼虽有盖世之才,但因个性狭隘,功败垂成于辽东。如果他在广宁之战中坚守边城,不顾生死,或许会成为一位英勇的丈夫。阎崇年对熊廷弼的评价更为复杂,认为其初次巡抚辽东有功,第二次虽有方略但未能实施,第三次则有功有过。他认为即使没有王化贞的干扰,广宁失守也是由于战略失当,而非熊廷弼直接责任。尽管广宁失守时守备完备,熊廷弼本有能力镇压乱兵,但他并未采取有效行动,导致金兵轻易占领辽东,成为后世争议的焦点。


阎崇年的评价虽有偏颇,但指出了熊廷弼第二次辽东经略时的疏于实事和对王化贞的过度批评。熊廷弼贬低毛文龙的行为被认为是不明智的,而他与王化贞的矛盾导致了合作的破裂。在建奴攻来时,熊廷弼虽有移动驻地的行动,但未能阻止广宁失陷。这反映出他个人成见对国家事务的影响,以至于许多人认为他的死并非无辜。


乾隆帝通过美化被处死的大臣以贬低崇祯和天启,这种做法对后世评价产生了误导,令人不满。总的来说,熊廷弼的评价与行为引发了历史学家的深入讨论和多元看法。




扩展资料

熊廷弼(1569-1625),明末将领,字飞百,号芝冈,汉族,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万历进士。由推官擢御史,巡按辽东。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大固。熹宗即位,天启元年(1621年),建州叛军攻破辽阳,再任辽东经略。与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不和,终致兵败溃退,广宁失守。因当时王化贞是东林党人叶向高(当时首辅)的弟子,所以熊廷弼被东林党人背黑锅。五年(1625年)被冤杀,并传首九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