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汤显祖贵生书院说的全文翻译,谢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2-12

贵生书院说

【明】汤显祖

【原文】

故曰:“事死如生,孝之至也。”治天下如郊与禘,孝之达也。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宝此位?有位者能为天地大生广生,故观卦有位者“观我生”,则天下之生皆属于我;无位者止于“观其生”,天下之生虽属于人,亦不忘观也。故大人之学,起于知生,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

然则天地之性大矣,吾何敢以物限之?天下之生久矣,吾安忍以身坏之?《书》曰:“无起秽以自臭。”言自己心行本香,为恶则是自臭也。又曰:“恐人倚乃身。”言破坏世法之人,能引百姓之身邪倚不正也。凡此皆由不知吾生与天下之生可贵,故仁孝之心尽死,虽有其生,正与亡等。况于其位,有何宝乎!

吾前时昧于生理,狎侮甚多。受命以来,偶读至伊尹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乃叹曰:“谓之天民,当如是矣。”始知“君子学道则爱人”。故每过郡县,其长吏及诸生中有可语者,未尝不进此言。而徐闻长熊公,爱人者也。此邑士气民风,亦自惇雅可爱,新会以南为第一县。且徘徊于余,不忍余去也。故书《贵生说》以谢之。

【题解】

汤显祖来到徐闻的时候,看到徐闻的教育非常落后,于是提议县令熊敏在他居住的地方创立了一个书院,起名叫贵生书院。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他意在希望大家珍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这个名字的由来。汤显祖写下的《贵生书院说》,同《明复说》等一批诗文一样,以“君子学道以爱人”为宗旨,宣扬“天地之性人为贵”、“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也”,这对当时社会教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时,很多海南、雷州半岛的文人学士仰慕汤显祖,纷纷来到这里听他讲学。然而汤显祖壮志未酬,1592年春离开徐闻,赴任浙江遂昌知县。临行时题诗一首《徐闻留别贵生书院》:“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表达了对徐闻的无限眷恋之情。

【译文】

所以说:“对待死了的人就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这是孝的最高境界。”治理天下就像古帝王以祖先配祭昊天上帝一样,这是孝的最高目标。孔子曰:“天地对人的最大功德和恩惠就是(它给人以)生命,圣人最视为珍宝的东西就是位置(本分、职分)。”(圣人)为什么要以此位为宝呢?拥有位置(本分、职分)的人才能为天地扩大生命广大生命,所以(通过)观看卦象(我们会发现)拥有位置(本分、职分)的人才能“观照自我的生命”,那么天下的生命就都属于自我;不能拥有位置(本分、职分)的人就只停留在“观照客体的生命(关照生命客体)”,天下的生命虽然属于人,也不能忘记观照它。所以大人之学(成人之学),发端于了解生命的本质本原,了解生命的本质本原就能够懂得尊重自我的生命,又从而懂得天下的生命都应当尊重贵重也。

既然这样,那么,天地的本性太重要了,我怎么敢吾只局限于把它当物来看呢?天下诞生很久了,我怎么忍心因为自己而损毁它呢?《尚书》上说:“不要做坏事来弄臭自己。”这是说自己的心本来是香的,做坏事就是使自己变臭。又说:“恐怕人们会引导百姓变得邪僻不正。”这是说破坏世法的人,能引导百姓变得邪辟不正。凡此种种都是由于不懂得自我的生命和天下的生命可贵,所以仁爱孝顺的心都死灭了,(这样的话,)虽然有生命,(却)正与死亡(没有生命)是一样的。何况对那位置(本分、职分)呢,有什么值得珍视的呢!

我以前的时候对生命的道理并不明白,(所以)轻慢侮弄生命的行为很多。受教以来,偶然读至伊尹(曾经)说:“上天使这些百姓拥有生命,使之先有感觉然后知识。”不禁慨叹:“称之为天民,就应当是这样的。”才知道“君子学习了道就(自然会)爱护百姓”。所以每当经过郡县,对那些郡县里的重要官员以及诸生中有值得交谈的,(我)总是会进献这样的话。而徐闻的长官熊先生,是爱护百姓的人。这座县邑读书人和百姓的风气,也是醇厚文雅值得爱护,新会县以南称得上是第一县。而且(官吏百姓)在我跟前围绕徘徊,不愿我离去。所以我写了《贵生书院说》(这篇文章)来表达感谢之情。

【注释】

1、贵生书院: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被贬到徐闻任添注典史时,与知县熊敏捐资创建了这个书院。1985年,广东省文管会和徐闻县政府拨款维修,重修后的书院依然保持了明清时期的风貌,占地面积约。1989年,贵生书院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事死如生,孝之至也:这两句话出自《左传·哀公十五年》。

3、郊与禘(dì):即“郊禘”。古帝王以祖先配祭昊天上帝。《国语·楚语下》:“郊禘不过茧栗,烝尝不过把握。”韦昭注:“角如茧栗,郊神祭天也。”《东周列国志》第4回:“僭用郊禘,比于王室。”清顾炎武《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一年祭三举,侍从来班、扬,诗追《安世歌》,典与郊禘光。”参见“郊配”。

4、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这两句话出自《易经·系辞下》。

大德:大功德;大恩。

(1)大功德;大恩。《易经·系辞上》:“天地之大德曰生。”《诗经·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晋陆机《吊魏武帝文》:“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晖。”

(2)品德高尚。《管子·立政》:“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尹知章注:“德虽大而仁不至,或包藏祸心,故不可授国柄。”

(3)指德行高尚的人。《礼记·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孟子·离娄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清黄鷟来《和陶饮酒》诗之十三:“大德安钝拙,下士快新颖。”

(4)大节。《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朱熹注:“大德小德,犹言大节小节。”

(5)佛家对年长德高僧人或佛、菩萨的敬称。梵语为“婆檀陀”(bhadanta)。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常有大德名僧讲一切经,受业沙门,亦有千数。”《翻译名义集·释氏众名》:“婆檀陀,《大论》:秦言大德。《毘柰耶律》云:佛言今日后,小下苾刍,于长宿处,应唤大德。”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四章:“帝(隋文帝)深崇佛法,天下大德,群集关中。”道士亦有称大德者。唐赵璘《因话录》卷四:“元和以来,京城诸僧及道士,尤多大德之号。”

大宝:珍贵的财宝、宝贝。

(1)皇帝之位。(2)珍贵的财宝、宝贝。(3)对佛法的称呼。(4)一种重五十两的银元宝。

5、大生:使生命扩大。

6、广生:使生命广大。

7、观我生、观其生:这两个词语皆出自《易经·观下》。

8、贵重:尊重;持重。

(1)位高任重。《韩非子·内储说下》:“大臣贵重,敌主争事,外市树党,下乱国法,上以刼主,而国不危者,未尝有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条侯亚夫自未侯为河内守时,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二刻拍案惊奇》卷六:“那将军是张王得力之人,贵重用事,势焰赫奕。”

(2)指位高任重的大臣。《管子·明法解》:“人主不参验其罪过,以无实之言诛之,则奸臣不能无事贵重而求推誉,以避刑罚而受禄赏焉。”

(3)高贵尊严。《后汉书·崔骃传》:“及为车骑将军,辟为掾。宪府贵重,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唯以处士年少,擢在其间。”五代齐己《赠询公上人》诗:“威仪何贵重,一室贮冰清。”《官场现形记》第7回:“翻译说:‘外国人请贵重客,都是主人自己把菜一份一份的分好,然后叫细崽端到客人面前。’”

(4)器重;看重。《汉书·金日磾传》:“贵戚多窃怨,曰:‘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上闻,愈厚焉。”唐白居易《赠王山人》诗:“贵重荣华轻寿命,知君闷见世间人。”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

(5)尊重;持重。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明王文禄《求志编》卷一:“今之为官者,太自尊大而贵重,与民隔绝。”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三章:“哎,主任,光咱父子俩说话,那两个手脚不贵重的人,咱叫他们来年再入社不行吗?”

(6)价值高;珍贵。《红楼梦》第24回:“像这贵重的,都送给亲友,所以我得了些冰片、麝香。”鲁迅《彷徨·孤独者》:“这种本子,在他是算作贵重的善本。”王西彦《隔膜》:“这样的丝袜子哪里会不贵重呢,说是要三百块钱一双哩。”

9、无起秽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这两句话皆出自《尚书·盘庚中》。

10、狎侮:轻慢侮弄。《尚书·旅獒》:“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其力。”孔传:“盛德必自敬,何狎易侮慢之有。”《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三国演义》第四十回:“(孔融)平日每每狎侮丞相。”独立苍茫子《东京学界公愤始末告乡人父老兴学书》:“(陈天华)内怆怀于祖国之孱弱,外不堪日人之狎侮。”

11、受命:犹受教。

(1)受天之命。古帝王自称受命于天以巩固其统治。《尚书·召诰》:“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史记·日者列传》:“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瑜天命哉!”宋苏轼《策别十八》:“昔周之兴,文王武王之国,不过百里,当其受命,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廷,军旅四出,以征伐不义之诸侯,而未尝患无财。”明吴骐《汉昭烈》诗:“名儒久周旋,正值黄星受命年。”

(2)泛指接受任务、命令。《仪礼·士冠》:“筮人执筴抽上韇,兼执之,进受命于主人。”《孟子·离娄上》:“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朱熹集注:“受命,听命于人也。”毛泽东《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太行山庞炳勋集团军是受命专门反共的。”

(3)特指受君主之命。《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石恶将会宋之盟,受命而出。”《史记·项羽本纪》:“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宋王安石《上相府书》:“伏惟阁下方以古之道治天下,而某之不肖,幸以此时窃官于朝,受命佐州。”明张纶《林泉随笔》:“为东宫之臣,受命于高祖也。”

(4)犹受教。《晏子春秋·谏上六》:“公(齐景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南朝宋颜延之《白鹦鹉赋》:“思受命于黄发,独含辞而采言。”

(5)获得生命。《庄子·德充符》:“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南朝齐褚澄《褚氏遗书·平脉》:“故极下之地,右手之尺,为受命之根本,如天地未分,元气浑沌也,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

(6)授命;牺牲生命。明李贽《读史·张千载》:“(张千载)又密造一椟,文山受命日,即藏其首。”

12、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

伊尹曰:出自《孟子·万章下》。伊尹,商汤臣,佐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宰相)。

13、长吏:指州县长官的辅佐。

(1)旧称地位较高的官员。战国楚宋玉《高唐赋》:“长吏隳官,贤士失志。”《汉书·景帝纪》:“吏六百石以上,皆长吏也。”颜师古注引张晏曰:“长,大也;六百石位大夫。”唐陈鸿《长恨歌传》:“而恩泽势力,则又过之,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

(2)指州县长官的辅佐。《汉书·百官公卿表》:“(县)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唐王维《送缙云苗太守》诗:“手疏谢明王,腰章为长吏。”《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会稽长吏闻新太守将到,大发人夫,修治道路。”

14、熊公:即熊敏,江西新昌人。时任徐闻知县。

15、惇雅:醇厚文雅。惇,世风淳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