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之明的典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10

晋平公开始潜心学习,学问提升很快。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过晋平公的暮字说道,暮何不秉烛乎, 晋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着师旷。

师旷便进一步解释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高兴不已,从此开始了晚年的求学路。

秉烛之明原文及注释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