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各国,一向被视作羸弱的南宋,为何却坚持最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1

导语:

南宋从第一次蒙宋战争开始到崖山惨败,抵抗了蒙古帝国的进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众人眼中因为宋辽和宋金战争表现拙劣而羸弱的南宋,在面对蒙古这个顶级大boss的时候却出乎意料的顽强。

宋军甚至在钓鱼城打死了蒙古可汗蒙哥,创造了整个欧亚大陆抗击蒙古入侵最魔幻的战绩。究其 历史 溯源,南宋的顽强是由于中国南方独特的地理构造,中国古文明丰富的对抗马上民族的经验产生的。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南宋八千余万人口的强大,国家财政结构合理,整个民族在困苦下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时蒙古政治上的斗争,四处征战不可避免的分散了力量,这也客观上帮助南宋坚持了下去。

1.水网密布 大量巨型城市,限制了蒙古骑兵野战的优势

无论蒙古军队在十一世纪多么的优秀,人类 历史 上都不可能存在一支在所有领域都出类拔萃的军队,蒙古人在平原高原等地形中具有强大的战斗力,然而南宋的孟珙早在第一次蒙宋战役中就发现。

蒙古人不善于在河流密布的地形作战,他在江陵大捷中就是放水挖沟预设战场,将战争引入蒙古人不喜爱的环境。南宋发达的经济和农业技术,造成了巨型城市的增加,这些巨城天然的是长于野战的蒙古骑兵的敌人,蒙古人的体系在和札兰丁以及埃及马穆鲁克的战斗中受到了对方数量的压制。

在南宋则遭到了体系化的火力的压制,和现在战争一样,南宋的弓弩从数千步到几百步,体系的杀伤蒙古军队,这中间还有大量火药武器的运用,蒙古人骑兵的诈败和穿插在巍然耸立的南宋城墙面前毫无作用,如果没有回回炮的帮助,很多城市是蒙古技术完全无法攻陷的

2.蒙古人受到的政治牵扯很多

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军队和领土都分成了四份,这客观上影响了某一路蒙古军队的数量和战斗力,野狐岭之战这样的主力会战,在蒙宋战役中非常难以看到,这固然有宋军避免主力会战的原因,也因为蒙古人的后勤可能不能保证过于密集的大军,南宋毕竟不是北方,利于大量牲畜的随军。

在蒙哥第二次战役中被杀死后,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就为了大汗的位置展开了长时间的内战,这客观上改变了蒙古南征的局面,为南宋赢得了时间,忽必烈获胜后,北方汉人地主武装的叛乱,也牵扯了蒙古政权大量的精力,蒙古人很长的时间内形成不了长时间猛烈进攻的战略态势。

3.蒙古人未必适应南方的气候

从忽必烈攻击大理和日后蒙古军队进攻越南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正宗的蒙古人,蒙古高原的居民是非常厌恶南方湿热的天气的,忽必烈后期使用大量北方汉人在元军中服役,也有适应气候的考虑,湿热的天气甚至可能对蒙古军队的王牌利器, 蒙古弓的拉力产生影响,这大大的影响了蒙古军队的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军事斗争中后勤几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蒙古的军事体系中,随着军队迁徙的牲畜群是奶类和肉类的提供者,是蒙古骑兵事实的供养者,人能克服对于湿度和温度的厌恶,可是动物可能是更敏感的。

蒙古本部军队肯定是不适应这样的后勤作战环境的,可是换上吃面吃米的北方汉军,却需要整合的时间,笔者相信忽必烈花了大量的时间整合北方地主阶级武装,并且北方汉人可能是第三次宋蒙战争中蒙古军队的主要构成。

1.南宋是有体量的

南宋一直因为富而不强受到国人的诟病,然而南宋的人均GDP,人口, 科技 力量都是蒙古征服的道路上数一数二的存在。除了一盘散沙的中东,匈牙利,俄罗斯,西辽。

中亚几国其实都和南宋国力相差很远,确实,南宋因为安逸的生活缺乏攻击性,但是富人要保命的时候也是下的了狠心的,同时南宋的 科技 力量可以保证大量重甲步兵和发达的弓弩的存在,这些军事单位依附在修建在地形险要地方的堡垒上,几乎是蒙古骑兵天生的敌人。

南宋的经济更是可以保证在持续的战争中的物资补给,南宋最后一直到灭亡,都不能说是物资匮乏,八千万人口体量的决定抵抗的国家,如果不是贾似道和刘整,南宋一定可以坚持更长时间。

2.华夏的军事体系是值得信赖的

中原做为古战场,南宋的防御区域做为战区,在华夏已经存在了很久,虽然现代西方军事理论超越了我们,但是南宋时期,孙子兵法的内容是崇尚毫无技巧的力量对碰的西方国家望尘莫及的。

从军事地理学考虑,襄阳,合州等堡垒的建造,都是考虑了宋军水军的优势和弓弩武器的优势存在的,他们在后勤上难以被彻底的切断,攻击上又充满了难度,他们是等着蒙古人送命的陷阱,偏偏从战略上又无法绕过。

火药武器和长射程的弓弩,就是攻城者的噩梦,偏偏蒙古人因为水军的原因又迟迟不能完全切断这样的城市的后勤供应,城市防御体系成为了蒙古军事体系天然的克制者。

这就和围棋中的气一样,广大的区域,两口气维系着政权的稳定,襄阳的这一口长气,蒙古人很长时间内都无可奈何,只能一遍遍的拿人命去填。最后要不是刘整帮助蒙古人训练水军,切断了襄阳城的后援,襄阳人民一定还能坚持更长时间的。

3.决死抗争的有凝聚力的南宋人民

看到明末一触即溃的政权,在看看南宋人民的气节,我们是会感慨万千的,南宋的大部分战场,军民都团结一致的一直在杀伤敌人,襄阳的,四川的,江苏的土地上,几乎很难见到投降的民众。

这固然有蒙古人过于残暴的因素,儒家倡导的气节在那个时期的强大,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襄阳城被围了十余年的民众们,几乎是几代一起的和蒙古军队一直在厮杀着。

虽然亡宋者是宋张弘范,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南宋没有出现塌方式的崩溃,他一直在坚持,从文臣到武将,每个人都明白自己的责任,都热爱自己的王朝,从陆秀夫到王坚,宋人对得起他们的皇帝。

1.第一次蒙古败退确实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蒙古的第一次南征,东路和中路都在野战中遭遇到了失败,孟珙和 杜杲 在南宋对抗金人的战斗中,累积了丰富的对抗骑兵的经验,他们首先用水路让蒙古骑兵冲击的优势发挥不出来,然后在远程对射中利用南宋战争机械射程的优势大量的消耗蒙古人的有生力量。

南宋的名将在这个时期,在野战中依托地形,是具备和天下无敌的蒙古军队掰掰腕子的实力的,东亚的中国在战术上,在防御中完全能和蒙古人打的有来有回

2.第二次蒙古退却为偶然中的必然

蒙哥的死亡是战争的转折点,有偶然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必须看到,南宋的抵抗意志和抵抗技巧,才是造成蒙哥死亡的关键,钓鱼城具有技术美感和实用无比的布局,才是蒙古人铩羽而归的根本

从现在考古发现的南宋城市构造图来看,欧洲的棱堡出现前,南宋的城市防御体系可能是最复杂的存在,他各个塔楼间的互相防护,多道女墙的设置,大量阴险而巧妙的射击孔,最关键的后勤道路的保护,依山傍水的位置选择,关键的战略位置,这才是蒙哥死亡的关键。

蒙哥的死是偶然中的必然,如果刘整没有投降,如果贾似道换成于谦,动员起来的南宋不会那么容易倒下的。

南宋坚持最基本的原因是,这个八千万人口的有统一的价值观和文化圈的国家,是东亚首屈一指的强国,它也许并不具有侵略性,但却对保卫自己创造的财富充满了信心,他的 科技 ,财政结构,让它经受了半个世纪的,蒙古高原的强风的冲击。

蒙古人的整合当然也是南宋能够坚持的关键,在政治上一直在调整。在元末,蒙古诸集团的利益直接凌驾到了国家利益之上,蒙古人的崛起主要是军事上的成功,这种成功的可持续性用来粘合各阶层的凝聚力是极为弱小的,这也是元末蒙古人迅速崩溃的原因。

蒙古的政治结构相比于时代是原始的,南宋是勇敢而伟大的,看看两河流域和伏尔加河流域的文明在蒙古人面前的羸弱吧,南宋又是不幸的,最终也没能撑过内部的叛变和忽必烈的韬略,消失在了崖山海浪的波涛中。


参考资料:

《元史》

《宋史》

《蒙古秘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