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的历史由来简介

如题所述

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蜀地,深受人民爱戴。他去世后,虽然朝廷没有为他建立庙宇,但百姓却在寒食节期间,在野外道路上对他进行祭拜。后来,朝廷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开始在先祖(刘备)庙中附带祭拜诸葛亮,但民间寒食节野外祭拜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逐渐演变为个人祭扫先人墓墓的习惯。
扫墓,也称为“墓祭”,是对祖先表达“思时之敬”的一种方式,其习俗历史悠久。在北方,人们称之为上坟;有的地方将扫墓称为“扫昌碰山”或“拜山”,而南方部分地区则称之为“挂山”或“挂纸”。
拜祭的“山”有两种:一种是祭祀自己父母以上的祖辈,称为“家山”,拜祭家山被称为“家祭”;另一种是对整个宗族祖先的拜祭,称为“祖山”或“大众山”,拜祭祖山被称为“扫大众山”。
扫墓,是指前往墓地祭祀祖先,以表达对先人的孝道和思念之情,这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习俗,扫墓一般在上午进行。人们会带着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坟墓、添新土、清除杂草,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然后焚化纸钱,行叩头礼以示祭拜。
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和祖先。对祖先的崇拜、返本归宗的意识在中国人心中尤为浓厚。在祭扫祖先时,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对先人表示深切的怀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