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要写《二十四孝图》?

如题所述

《二十四孝图》为我国古代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今天在一些地方又将它全盘请出来担当重任,堂而皇之占领了孝悌文化阵地。笔者到某景点游览,看到主干道的《二十四孝图》宣传栏,二十四孝全部展示,没有取舍,顿时想起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标题就是《二十四孝图》,鲁迅因此而生发出这么一篇幽默风趣寓意深刻的散文,也许是《二十四孝图》最大的贡献吧。《二十四孝图》中有几个粗略看去可以仿效的故事,鲁迅是以戏谑的口气谈起这几个故事的:“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的。‘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十分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调侃?因为这些故事实在平庸且有造假之嫌。鲁迅说,《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至于《卧冰求鲤》,鲁迅联想家乡冬天水面只一层薄冰,孩子的重量再轻,躺上也一定冰破落水,为父母求的鲤鱼恐怕来不及游过来,自己的性命就丢掉了。即使鲁迅戏称为可仿效的例子《黄香扇枕》,也让人觉得荒诞不经,一个丧母的年纪仅九岁的孩子,夏天要为睡觉的父亲扇扇子,在寒冬要自己先去把被窝暖热,父亲再睡进去。———是儿子还是奴隶?这样的父亲如果在现代国家,被媒体公布后肯定舆论大哗,估计要以虐待未成年人罪被判刑的。同类的故事还有《恣蚊饱血》。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为了让蚊子不咬父亲,每晚要在父亲的床前脱光脊梁让群蚊吸饱血,以便吸饱血的蚊子不叮咬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如真的默许甚或鼓励幼子的这种举动,那他还有一点人性吗?这种神经病式的愚行要人效仿,岂不是民族的悲哀?而最使幼年_迅反感的故事是《郭巨埋儿》。那小孩子不过三岁,摇着咚咚鼓,在他妈妈臂弯里笑着,因为他分吃了祖母的食物,他的父亲郭巨就在地上挖坑,要将这样一个幼小的活泼生命活埋掉,这不仅是杀人,而且是虐杀!这种残忍的行径竟然作为正面典型弘扬!鲁迅说他最初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郭巨从坑中挖出一釜黄金才觉轻松。但是通过学习这些,幼年鲁迅先生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他父亲去做孝子了。因为常听他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他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自己么?当然如果一丝也不走样地也挖出黄金来,自然是天福,但鲁迅虽然当时年幼,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好事。鲁迅说依稀记得自己小时候对父母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以为无非是听话、顺从,长大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学习了《二十四孝图》后,才知道“孝”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对于自己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本来幼年鲁迅对祖母父亲的感情是融洽的,但自学习了《二十四孝图》故事后,从此与父亲和祖母有了一层隔阂:“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