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开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末战国初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农民出身哲学家,创立墨家学说,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是墨学十大观点。同时创立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后,墨学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早年师于儒者,学习孔儒,但认为儒家说的都是华而不实的废话,“故背周道而行夏政”,自己构建兼爱体系认可儒家价值理念,以不同诠释构建起自己理论体系,创建了墨学。

      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称为“矩子”,成员都称为“墨者”,代代下传,纪律严明,第一任矩子是墨子,后来的“矩子”有孟胜、田襄子、腹等。墨家是一个具有宗教性的集团,有"侠客"精神 ,行动果断,不惜自己生命解救别人危难。

      墨子哲学建树以认识论和逻辑学为最。墨子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 、“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

      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闻知、说知和亲知三个方面:

    “闻知”又分为传闻和亲闻二种,墨子认为不应简单接受,须消化并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知识,达到“循所闻而得其义“ 。

    “说知”由推论、考察而得到的知识,“闻所不知若已知,则两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识去推知未知的知识。

    “亲知”乃是自身亲历所得到的知识,分为“虑”、“接”、“明”三个步骤。“虑”即生心动念之始,以心趣境,有所求索; “接”知,让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去与外物相接触,把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整理、分析和推论,达到“明”知的境界。

      墨子墨辩和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墨子 “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目的是探求客观事物间必然联系,以及探求反映这种必然联系的形式,并用“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表达出来。“以类取,以类予”,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墨子还总结假言、直言、选言、演绎、归纳等多种推理方法,从而使墨子的辩学形成为一个有条不紊、系统分明的体系。

      墨子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或局部都是由这个统一整体分出来的。建立了时空理论,把时间定名为“久”,把空间定名为“宇”,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不间断的。连续的时空是由时空元所组成,把时空元定义为“始”和“端”,“始”是时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端”是空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就形成了时空是连续无穷的,这连续无穷的时空又是由最小的单元所构成,在无穷中包含着有穷,在连续中包含着不连续的时空理论。

      墨子还建立了运动论,把时间、空间和物体运动统一联系在一起,在连续统一的宇宙中,物体的运动表现为在时间中的先后差异和在空间中的位置迁移。

      墨子对于物质本原提出了万物始于“有”的主张,“有”是客观存在的;阐发了关于物质属性不会离开物质客体而存在,是物质客体的客观反映。人之所以能够感知物质的属性,是由于有物质客体的客观存在。

      墨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墨子所给出的数学概念主要有:

      关于“倍”的定义“倍,为二也。”; “平”的定义“平,同高也。” 这与欧几里得几何学定理“平行线间的公垂线相等”意思相同;“同长”的定义“同长,以正相尽也。” ;“中”的定义“中,同长也。” “圜”的定义“圜,一中同长也。” 正方形的定义“四个角都为直角,四条边长度相等的四边形”用直角曲尺“矩”来画图和检验;直线的定义“三点共线即为直线”;对十进位值制进行论述:在不同位数上的数码,其数值不同。

      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定义,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

      力的定义“力,刑(形)之所以奋也。” ,指出物体在受力之时,也产生了反作用力;

    “动”与“止”的定义,“动”是由于力推送的缘故,停止来自于阻力阻抗的作用;杠杆定理原因是“本”短“标”长,对斜面、重心、滚动摩擦等力学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墨子第一个进行光学实验,并对几何光学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了光与影的关系,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题;探讨了物体的本影和副影的问题,指出光源如果不是点光源,由于从各点发射的光线产生重复照射,物体就会产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点光源,则只有本影出现;进行了小孔成像的实验,指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物体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探讨了影像的大小与物体的斜正、光源的远近的关系,指出物斜或光源远则影长细,物正或光源近则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则影形成于物与光源之间。

      墨子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得出平面镜所形成的是大小相同、远近对称的像,但却左右倒换;二个或多个平面镜相向而照射,则会出现重复反射,形成无数的像;凹面镜的成像是在“中”之内形成正像,距“中”远所成像大,距“中”近所成的像小,在“中”处则像与物一样大;在“中”之外,则形成的是倒像,近“中”像大,远“中”像小;凸面镜则只形成正像,近镜像大,远镜像小。

      墨子对声音的传播进行过研究,发现井和罂有放大声音的作用,并加以巧妙地利用。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鸟,又是一个制造车辆的能手,所造的车子运行迅速又省力,且经久耐用。

      墨子几乎谙熟了当时各种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并且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墨子》原有七十一篇,现在留存五十三篇,是墨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

      梁启超把《墨子》一书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是杂有名家之言,混有杂家之说;第二类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第三类称为墨辩,亦称为墨经;第四类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子的言论行事;第五类是墨家兵法。

      今天开始逐篇探索《墨子》 ,以求通达墨子思想,为自己的国学认知做又一次深刻体验。
相似回答